一直流亡到故鄉木心故居紀念館略記
1994年,旅居美國的木心獨自回到故鄉,他沒有和任何人聯系,寫給昔日學生的信也只有一個信封,里面空空如也。從木心故居紀念館略記了解與感悟木心“一直流亡到故鄉”的歷程。
責任編輯:朱又可
故居紀念館設計團隊臨別合影,左起:代威(木心晚年的侍護者,紀念館工作的主要承擔人),陳丹青,王家沛(90后,留學英國,自費自愿來幫忙六次),匡文兵(烏鎮昭明書院頭目,木心晚年學生,全程參與布展工作),王瑾(烏鎮賓館服務員,現任紀念館管理小組組長)。
1994年,旅居美國的木心獨自回到故鄉,他沒有和任何人聯系,寫給昔日學生的信也只有一個信封,里面空空如也。
木心看到久違了的孫家花園,昔日的廳堂破敗圮毀,后花園已經成了翻砂工廠。木心后來在文章中表達了無奈和失望:“在習慣的概念中,‘故鄉’,就是‘最熟識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沒變,此外,一無是處……永別了,我不會再來。”
這是木心最后一次看到老宅的模樣。2006年,木心葉落烏鎮時,老宅已在翻建之中,孫家花園的舊物只剩下陳丹青從老宅掰下的窗欞。陳丹青當時掰了兩塊,其中一塊像餅干一樣,一掰就碎了,完好的另一塊帶到紐約交給了木心。木心注視著老宅的舊物,足足沉默了五分鐘,心里難過,但他不愿意說。這塊窗欞一直放在木心紐約的書架上,如今陳列在木心故居紀念館中。
木心最后十年使用的寫字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韻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