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找到自己的聲音
在提出詮釋之前,須對作品下足苦功,找出作品的內在邏輯,提出能自圓其說的想法。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劉孟宇
在提出詮釋之前,須對作品下足苦功,找出作品的內在邏輯,提出能自圓其說的想法
“老師,請問這段音樂是什么意思?”“老師,這個鋼琴家為何要這樣彈?”“老師,為什么作曲家要這樣寫?”
無論是課堂或演講,我都喜歡聽眾發問。然而我更期待的,是聽眾不是只單純發問,而是把想法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畢竟藝術欣賞最關鍵的,是你必須自己找解答。別人或許可以為你開門,但想看到花園美景,你還是得自己走進。
許多人把欣賞藝術當成考試,總覺得必然有“唯一解”,看畫要找出里面有幾只貓狗,聽音樂要數算出多少主題,這樣才算“看懂”或“聽懂”。但這完全不是事實。以音樂為例,音樂家對樂曲的詮釋,來自對作品、作曲家與時代風格的理解,也出于自己的經驗、體會與想象力。詮釋的空間非常寬廣,其中有對作曲家意志的實踐,也有屬于演奏者的創造。作品本身自成意義,有自己的邏輯和脈絡。作曲家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