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評】“避免先污染 后治理” 是神話?
一邊呼吸著污濁的空氣,一邊重復著“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口號是何等的諷刺。先污染后治理或許顯得陳腐、貪婪,然而,神話早已被現實打破。無法跨越的終將無法跨越,正視規律才能讓我們更快邁過拐點,走向再生的綠色中國。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李雅娟
放棄“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說法,不是要放任污染,而是要回歸實事求是的傳統,端正務實的工作作風。
在西方發達國家,早期工業化發展中對環境的忽視,釀成了教訓慘痛的環境公害事件。災難之后,各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巨資治理污染問題,同時也將重污染企業逐步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完成“先污染后治理”的艱難歷程。
美國學者格羅斯曼和克魯格在1991年,提出了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在某一國家,發展初期污染物排放量會隨經濟增長而增加,達到拐點后,污染物排放量會逐步下降。此后,大量實證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理論。多數研究者認為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表現出的“倒U形”曲線關系反映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總結發達國家的教訓之后,依據社會主義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