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體驗師或將成為一個職業”
在城市擴張、人類漸漸遠離自然的背景下,自然體驗師引導人們回歸大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深層次連接。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李雅娟
體驗師培訓中“蒙眼毛毛蟲”是經典游戲。
在城市擴張、人類漸漸遠離自然的背景下,自然體驗師引導人們回歸大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深層次連接。
幾天后的2014年6月5日,一座沒有校舍的學校將在北京正式成立,它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培訓“自然體驗師”。
這是由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和26名志愿者共同發起的蓋婭自然學校。自然體驗師至今還不是一個職業。在中國,使用這個稱呼的不止自然之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也將他們培訓的從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的老師們稱為自然體驗師。
在城市擴張、人類漸漸遠離自然的背景下,自然體驗師引導人們回歸大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深層次連接。
“自然體驗師或將成為一個職業,這也是我們工作的目標。”蓋婭自然學校副校長張萌說。
“冬小麥”和“橙子”
在成為蓋婭自然學校副校長之前,張萌的本職工作是首席景觀設計師。她還做過很多其他工作,如大學教師,也開過公司、酒吧,投資錄音棚。
2010年,因為興趣,她參加了自然之友第一期自然體驗師培訓班后,成為自然之友活躍的志愿者。自2013年4月參與蓋婭自然學?;I備工作以來,她幾乎沒再接設計的活兒,現在更成為專職人員。
據張萌了解,即使現在,國內培養環境教育人才的機構還是太少了,有的故意區別于“自然體驗師”,而叫“自然導師”。一些從事環境教育的機構因缺乏相關人才,只能邊做邊學。而這種培訓則十分重要。“城市居民并不缺乏接觸自然的機會,比如公園等,但我們卻不知道如何與自然溝通”。
她第一次接受培訓的地方就是自己最熟悉的公園,因為接受了培訓,她才認識到這座公園的豐富性。一直以來,自然之友在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時也都選擇在普通市民平時容易接觸到的地方。
自然體驗師是自然之友培訓志愿者的一項計劃。2010年,自然之友引進歐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