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民間外交、言論外交出面了” 日本經濟界人士談轉變當前中日關系
2014年6月5日,中國前國務委員、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訪日,日本媒體稱之為“重啟中日經濟交流項目”之旅,日本經濟界人士的認知和期待如何?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責任編輯:曹辛 助理編輯 劉雨樺
當地時間2014年6月7日,日本福岡,由兩國專家組成的“新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舉行非正式會議。中方主席、前國務委員唐家璇到場出席。
如果輿情向中日和好轉變,再加上現有的中日經濟交流基礎,安倍首相會轉變自己的對華態度的。因為價值觀外交并沒有規定一個明確的終點。
2014年6月5日,中國前國務委員、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訪日,日本媒體稱之為“重啟中日經濟交流項目”之旅,日本經濟界人士的認知和期待如何?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為了9月27日到29日在東京召開的第10屆“東京·北京論壇”,言論NPO代表(理事長)工藤泰志在北京一天走訪了七八個地方,不斷地見官員、媒體、企業方面的人。所見的人大都在過去的論壇中見過,距上次在北京舉辦的論壇才10個月,“你的眉毛白了!”不少人見到工藤的時候,首先發現這位56歲的壯年人,在過去的半年里忽然眉毛白了三分之一。
“日本媒體在大量報道TPP(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問題,其實東亞三國中,日本與中韓的FTA(自由貿易協定)做好了,才能有穩固的經濟發展基礎。但在政府間外交缺失的時候,這項工作做得同樣十分吃力。”工藤對筆者說。
中國官員都成靖國神社 問題專家
中日經濟互補的狀態在這些年并未發生變化,和則兩利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外交、輿論上的對峙,讓中日經濟交流不那么順暢。
“2001年4月小泉純一郎當選為日本首相,其后五年半的任期,讓中國出現了一大批熟知靖國神社問題的官員。2001年當科長的官員,現在已經做到了處長、副局長,他們深知靖國神社的戰爭觀,給中日關系帶來的巨大麻煩,漸漸地失去了對日本的好感。五年多時間造就出了一個對日有特殊感覺的官員階層。”一位在北京的日籍咨詢公司總裁說。他十分擔心安倍維持長期政權,同樣的副作用會更大,延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