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合當以直報怨
從現實角度講,相對于一味克己的要求,以直報怨似乎更貼近“蕓蕓眾生”。一個健康社會的到來,不能只靠大家一點一滴的培育私德(這當然不可少),也需要一種公共參與精神,需要一點怒氣。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劉孟宇 城玥 胡欣穎
建設健康社會,也需要一點怒氣
先賢語錄中,我極喜孟子所言:“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與人交往,出了麻煩,首貴自省,不是一味歸罪旁人。這當然很難,我自己就總也做不到,只可說向往而已。惟做得到幾分是一回事,心存此念,多少總有些警醒作用,起碼在與人沖突后,可以引發幾絲愧意,不會對自己產生不切實際的過高品評。
近幾年,我更感到孟子此話有推廣的必要。蓋每日瀏覽新聞,種種奇談怪事,匪夷所思,在在使人感到,今日國中戾氣彌漫,宜以收斂制之,反求諸己即是對癥之藥。且有此感想者,似乎又不止我一人。近年盛行的各種“心靈雞湯”,雖然流派不同,或儒或道或釋或耶,或承遞傳統,或采自新知,而皆少不了教人提升自我、以超越態度面對挫折的內容。雖與孟子所言不盡相同,關懷是一致的??芍鐣睦泶_有此需求,下一步或當轉為實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