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40612)
N0.2 高房價和交通擁堵不會阻礙北京人口增長:2013年北京人口總量達到2115萬。從2000年到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共增加了752萬。人口流入北京,與北京擁有較多的就業機會、優質的公共服務和較低的生活成本息息相關: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劉孟宇
N0.1 放松貨幣無助于解決債務問題
《上海經濟評論》2014年6月10日 陳同輝
(原文摘編)2008年以來,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的出臺,中國經濟整體處于不斷加杠桿的過程中,直至2013年,中國經濟整體杠桿率(債務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170%增加到221%。但是,實體經濟卻面臨不斷降溫的難題,反映制造業景氣程度的PPI指標連續26個月處于負值區間。在此情況下,民間關于放松貨幣政策的呼聲不斷。
但實體經濟首要問題不在于資金成本,而在于因產能過剩導致的債務高筑。
整體而言,2008年之前中國的杠桿率并不高。從數據看,2008年個人、政府、平臺以及企業債務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2%、28%、16%與97%,到2013年這一數值大約為23%、24%、27%與157%。由此可見,過剩產能的主要吸收方為企業。
在企業、消費者與政府這三者中,消費者杠桿太高表現為消費需求減弱,政府杠桿太高表現為通脹預期升高,而企業杠桿太高則意味著資金的無效沉淀與價值的毀滅。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資金的無效沉淀表現為資產方企業存貨的增加,對應到負債方為企業負債增加;而價值的毀滅在資產方表現為存貨或者應收賬款的減記,對應到負債方為企業權益的減少。以上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說明企業產品供過于求,亦即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對企業的傷害在于其容易導致產品升級乏力,讓企業逐漸失去競爭力:當企業負債率太高而產品滯銷之時,企業的資金凝固在倉庫內的產品上,或者代表產能的固定資產上,無法通過商品的正常銷售實現利潤,更別說通過利潤再投資,投入研發,以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競爭力。
在此情況下,希望放松貨幣政策以降低資金成本是無助于去杠桿的。
同時,在銀行貨幣乘數依然較高的情況下,降低資金成本會刺激企業的借貸沖動。房地產作為最大的信用抵押品,很容易在信用創造過程中被推高價格,產生資產泡沫。
鑒于以上幾點原因,筆者以為放松性的政策除了可能推高資產價格,讓更多的資金沉淀在無效產能或者存貨之外,并無其他效果。
【推薦理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