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禮儀就是一種吃相
吃飽固然重要,吃飽以后吃相也很重要,禮儀就是一種吃相。因為馬術運動的貴族傳統及高昂成本,馬術尤其講究禮儀,女士必須佩戴禮帽的傳統,也是一種在重要場合表達尊重的禮儀。
五月上旬,北京乍暖還寒,我受浪琴邀請參加了在京舉辦的浪琴國際馬術大師賽。雖然浪琴冠名的這場比賽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年,但今年還是它首次獲得國際馬聯的三星認證,且邀請到在國際馬聯場地障礙賽排名前三的英國名將斯科特·布拉什(Scott Brash)、本·馬赫(Ben Maher)、德國“馬術之父”魯得格·比爾鮑姆(Ludger Beerbaum),以及其他來自7個國家的世界頂尖騎手同場競技。有資深馬界人士在現場感慨地對我等菜鳥講:“過去,要看這樣高規格的馬術真的只能跑一趟歐洲??!”所以,再次感謝浪琴。
Alex華天身著由Gieves & Hawkes量身定制的盛裝舞步騎士燕尾服。
況且,浪琴給媒體們安排的觀賽場地視野如此之佳,我幾乎聽得到剛剛飛躍過障礙的賽馬的低嘶,環境和服務也舒服,細雨中大捧大捧的繡球與蒼蘭、精致的下午茶點、供應不斷的香檳……高大上得很。
然而。
馬術賽場多少還是有淪為迷笛、草莓音樂節的即視感。
問題出在某些觀眾身上。不是全部觀眾,而是,我所身處的觀眾棚內的時尚媒體自己人。他們忙于社交,不停展示著自己戴的禮帽,自拍以及互相擺拍,賽場上的騎手與馬只能獲得他們偶爾一瞥。于千鈞一發之際高度人馬合一才可完美的極限運動,對他們而言仿佛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只是他們的打扮和那頂該死的帽子。
其實我心底很愛特立獨行到傲嬌的禮帽,也欣賞那位能將禮帽戴得出神入化的傳奇人物Isabella Blow。但禮帽原是出自“禮儀”所需,正如盛裝禮服一樣。場上明明有比自己精致、比自己專業、比自己養眼一百倍的風景,你卻視而不見,這是失禮。帽子戴得再戲劇化如“花帽巫婆”Anna Piaggi,在秀場前排也永遠肅穆端坐,認真看秀,乃成為卡爾·拉格菲爾德最在乎的時尚評論家。沒有審美的人才會覺得自己最美,那兩天正逢金巧巧與金莎的花裙子將戛納紅毯一秒鐘變鄉村剪彩臺,有些人也略相似。
我一直愛看馬術。馬術、花樣滑冰、藝術體操,是少數幾個不但要競技,還要兼顧姿勢優雅的運動??上?,實用易,養眼難。倫敦奧運會時馬術賽事往往只有CCTV7偶爾會播,而我卻聽到了主持人這樣的講解:“養馬可以致富”,好嘛,不愧是農業臺。
馬具工坊是愛馬仕最為古老的工坊,每年生產五百件產品。每個馬鞍都要在工坊中歷經十幾個小時的塑形,隨后打上“E.rmès”的印鑒,并獲得一個特別的注冊號碼。鞍座用的豬皮,經過植物鞣革,獲得典雅的光澤,不怕汗水的浸漬。
吃飽固然重要,吃飽以后吃相也很重要,禮儀就是一種吃相。
因為馬術運動的貴族傳統及高昂成本,馬術尤其講究禮儀,女士必須佩戴禮帽的傳統,也是一種在重要場合表達尊重的禮儀。騎手服也絕非耐克、阿迪達斯之流贊助,多出自資深裁縫之手量身定制。比如在倫敦奧運會上頗受矚目的我國馬術選手華天,近日,出自塞維爾街1號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Gieves & Hawkes高定團隊就幫他度身定制了場地障礙騎士服和盛裝舞步騎士燕尾服,兩件定制歷時3個月,期間經過三次試衣,以確保服裝的優雅合身,幾乎可以作為傳家寶。事實上,人家那頂搭配盛裝騎士服帽子就是一個傳家寶:繼承自華天的曾祖父。又比如在國際馬聯的女選手中排名第一的埃德溫娜·亞歷山大的騎手服,歷來也都是由GUCCI的創意總監親自設計并度身定制的。
小到馬鞭,也有技術含量,鞭桿用碳素纖維材料制成,鞭梢則用牛皮,愛馬仕推出的 SWIFT小牛皮馬鞭,完全包覆Swift小牛皮,并采用拼合縫線縫合工藝,鞭頭飾有愛馬仕金屬馬鞍釘,長70厘米,正適于比賽使用。一切的精益求精,才是馬術所要傳達的精神,做不到,至少安分些看比賽。
愛馬仕騎士頭盔采用創新材料,兼具舒適性與安全度。聚碳酸酯的頭盔和內部泡沫能夠良好地緩沖震感,極輕的構造加以內置通風系統帶來杰出的透氣性能。這款頭盔在2013年“跳躍愛馬仕” (Saut Hermès)愛馬仕馬術大會上首次在場上測試,成為眾多專業騎手青睞的頭盔。
綜上,盛裝禮儀乃是因為場合的重要,并非為了顯擺,若你盛裝,就該自覺尊重場合。所以我認為,在比賽中為了將對場地障礙的調整精確到毫厘,而選手們又在場上一遍遍地低頭跨步以測算馬匹起跳間距的冗長間歇,或許才是戴著漂亮帽子的觀眾們盡情顯擺的時裝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