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評劇來——蒙?!拔一乩霞疑咸谜n”活動走進平山
出場“驚為天人”的小男旦,令人忍俊不禁的三花臉,賞心悅目的扇子舞、技法嫻熟的“?;?rdquo;……一堂精心設計的評劇課,環環相扣、精彩不斷,徹底點燃了山村孩子們的熱情!
6月13日,蒙牛•燕趙都市報“我回老家上堂課”活動河北區第三場,走進平山縣上文都完全小學。作為該系列活動在河北的壓軸一課,本次活動特地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劇的代表性傳承人袁淑梅老師,來“擔綱”上課。
升旗、獻紅領巾、捐贈愛心物品……儀式很簡單,但是即便如此,臺下的孩子們還是按捺不住,不時地抬眼往旁邊的小操場上偷瞄。那里,袁老師所在劇團的工作人員,正在為小演員們“上妝”。
“三課”拍案驚奇
儀式剛結束,孩子們嘩啦一下全都隨著袁老師圍到小操場上來。操場中間用桌子搭的臨時“化妝室”里,袁老師帶來的幾名小演員已經上好了妝。“這叫片子,我們用榆樹皮的汁把它黏在額前,這樣不傷皮膚;你們看后面這個,這個叫‘后兜’;還有頭上這金光閃閃的,這叫五彩晶石”,袁老師指著小演員的頭飾,為好奇的小家伙耐心地講解。
袁老師與兩名小弟子合作的一段《花為媒》唱罷,獲得了滿堂彩。扮相驚艷的小演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得知這兩個“小美女”是男孩扮上的之后,半信半疑的孩子們對評劇產生了更大的好奇心。愛搞怪的齊鑫洋主動要求扮個相,被描了個“三花臉”,逗得所有人都合不攏嘴。
歡樂的氣氛一直持續在沸點。無論是女孩們最喜歡的《報花名》扇子舞,還是男孩子們一哄而上要學習的“?;?rdquo;,互動性極強的這堂評劇課,讓孩子們獲得了一場不曾有過的體驗。
在評劇課上的熱鬧非凡時,另外兩堂課也在同時進行。
考慮到一、二年級的孩子年齡較小,來自石家莊市高新區第四小學的兩位志愿者老師,為這兩個年級的孩子分別奉上了英語和音樂課!寓教于樂、生動活潑的英語課,伴以舞蹈、輕松愉悅的音樂課,都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快樂!
袁淑梅和她的“梅花陣”
這堂課準備的很充分,顯然是“有備而來”。
在這次平山之行的名單里,袁淑梅所在的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派出了堪稱“豪華”的陣容——以袁老師領銜,包括劇團化妝師在內的九位骨干演員,加上來自評劇傳承基地袁老師的的九位“小弟子”,浩蕩蕩組成了一個“袁家班”。
“別看這九個孩子,‘梅花’就占了一多半”,劇團中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河北省選拔賽中,袁淑梅的評劇傳承基地有2人斬獲“小梅花”金獎, 3人拿下“小梅花”銀獎。而這些孩子都跟著到了活動現場,袁老師來上課,是帶著她的“梅花陣”一起來的!
說起來,袁淑梅與平山淵源頗深。“平山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無論是受聘為‘西柏坡名譽村長’,還是組織安排我到平山掛職當副縣長,這些經歷與歷練讓我感到彌足珍貴。所以這堂課,是名符其實的‘我回老家上堂課’。”
但是派出如此班底,意義或許遠不能用“回家”來概括,對這堂課的重視儼然還有別的原因。“這些年下來,讓我越來越感到一種緊迫感,一種來自于評劇傳承的緊迫感”,袁淑梅說,“所以當聽說有這樣一堂課,其目的與我保護、傳承藝術的初衷相同時,我倍感欣喜和欣慰。”。而這種傳承的力量,正在下一代身上延續,這或許才是派出“梅花陣”的真正初衷。
我回老家上堂課,關注的是“未來”。而關注文化傳承也好,關愛鄉村教育也罷,都不只是某些人、或某些團體的責任,而需要整個社會去共同努力。
公益的“眾籌”力量
“我回老家上堂課”,是蒙牛乳業“有你最美”公益平臺下幫扶鄉村教育的公益項目。這一活動的初衷,是希望聯合網絡和社會的公益力量,搭建一個開放性、透明化的公益眾籌平臺。
“現在大家都在提眾籌的概念,我覺得公益才真正需要去‘眾籌’”,蒙牛集團津冀大區高級公共事務經理王春玲表示,“可能個體的力量是微薄的,可是通過媒體的傳播,讓更多的人都能夠注意到我們做的事情,能夠參與進來,甚至于說,能夠擔起責任主動去帶動公益、帶動幫扶,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層面的”。
這種努力,正在被轉化為現實的行動。這次活動中,蒙牛的愛心合作伙伴河北鴻途物流有限公司的小伙伴們為上文都小學捐贈了一批愛心物品,而石家莊高新區第四小學除了送來了兩堂有趣的課程,也捐贈了一批體育用品。
“為孩子們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是幫助了他們,其實也是幫助了我們自己”,高新區四小校長王玉榮說,“這樣的活動可以多做一些,我相信會有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個人和團體加入進來,共舉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