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的另一面
傳統的戊戌變法研究,主要以康、梁一派留下的記載為依據,描述進程,劃分派系,分析原因,構成了戊戌變法史的“正面”,幾乎成了幾代人的歷史共識,而對列入后黨的保守派一方的史料,以及作為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如張之洞等人的史料,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讓讀者很難看到戊戌變法的另一面。
責任編輯:劉小磊
資料圖:張之洞。
戊戌變法是近代史上一個重大事件。以人而論,帝后王公,樞臣督撫,維新志士,悉被卷入,參與者僅主要人物即達百人以上,而又分屬不同派系,各派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糾纏不清。以時而論,變法雖僅百日,醞釀卻達數年,其間發生了許多戲劇性的事件,峰回路轉,波譎云詭,內幕隱情,至今難解。以地而論,政治舞臺雖然主要在京城,但湖北、湖南、上海等地也有相當的表現,可以說是一場波及全國的政治事件。
傳統的戊戌變法研究,主要以康、梁一派留下的記載為依據,描述變法的進程,劃分人物的派系,分析失敗的原因,構成了戊戌變法史的“正面”,幾乎成了幾代人的歷史共識,而對列入后黨的保守派一方的史料,以及作為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如張之洞等人的史料,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讓讀者很難看到戊戌變法的另一面。究其原委,除了意識形態的影響和作者史才、史識的局限,史料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史料是記憶的載體,是還原事件真相的證據。在古代,受書寫材料、印刷技術、交通條件和戰爭等因素的制約,許多重大事件留下的當事人的記載非常少。時代越近,史料越多,王安石變法就比商鞅變法留下的史料多,戊戌變法留下的史料又比王安石變法多得多,譬如“電稿”、“通訊”、“社評”,在有電報、報紙之前就沒這種東西。
19世紀西式印刷機的普及,使得報刊、出版業日益發達,不僅造就了一批梁啟超式的言論巨子,也使許多參與近代政治事件的官僚、士紳、政客、文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檔案,生前身后,多有文集、筆記、書函、回憶錄出版,或經家人或幕僚選輯,以選集、專集、全集的形式出版,大量的奏折、公函、書牘、電稿得以保留,這些史料,以“浩如煙海”喻之,毫不過分。
現代史家的研究愈來愈像偵探辦案,首先要竭盡所能搜集史料,為了探源辨偽,揭示真相,支撐論點,史料當然是越多越好。以張之洞為例,民初公眾可以利用的已出版的史料,有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