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中國人需要主體性的時候
主體問題,一直是幾千年哲學難以清晰解答的難題,而人類進步到今天,主體問題反而成為現代理論中最令人頭疼,也是最引發爭執的問題。儒家說“仁者人也”,是主體有,至少必須有;佛家說“人法皆空”,是說主體無。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中國當代電影中的農民主體性》
顏小芳著
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我”的存在,本來似乎是不必懷疑的。但是“我”并不直接引向主體,主體并不是人生來就有的天賦,而是我的意志和愿望達成的后果。如果我不能做自己的主,我因為各種原因受制于別人的意志,我就沒有主體;當我不能自覺地用理性思考我自己的生存,因為各種原因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或行為,我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的主體。因此,我們周圍大部分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沒有完整的主體,但是我們有“主體性”,也就是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的主體。對不同時代的不同個人,對“主體性”的要求很不相同,“主體性”關系到人在這世界上最根本的生存方式。
主體問題,一直是幾千年哲學難以清晰解答的難題,而人類進步到今天,主體問題反而成為現代理論中最令人頭疼,也是最引發爭執的問題。儒家說“仁者人也”,是主體有,至少必須有;佛家說“人法皆空”,是說主體無。
系統的現代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