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法庭進了最高法院
日前,最高法院的環境資源審判庭已在內部成立。該庭將在最高法院立案二庭的基礎上設立設立環保法庭主要不是為了審案子,而是指導。最高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庭的第一個“革命對象”便是公益訴訟的立案難問題。
責任編輯:呂宗恕 何海寧 實習生 唐悅 張維
環境訴訟取證難、起訴難、立案難、案件少,大部分地方環保法庭形同虛設。
設立環保法庭主要不是為了審案子,而是指導。
最高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庭的第一個“革命對象”便是公益訴訟的立案難問題。
等了30年
2014年5月29日,馬勇趕著去北京正義路上的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院”),一年的壓抑、憤懣,似乎都卸載在早高峰的路上。作為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法律服務中心副主任兼督查訴訟部長,他受邀參加最高法院舉辦的大力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座談會。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推進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的建設,全面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最高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在會上的一段講話,后被媒體競相傳播。6月4日,最高法院的官方喉舌《人民法院報》用一個專版,深入報道了這場座談會。
奚曉明的講話被解讀為:最高法院也將設立環保法庭。而這其實也是會議的核心議題。馬勇透露,當天與會人員基本都同意在最高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庭,沒有反對意見。“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長期從事環境公益訴訟的馬勇十分欣慰。
而鮮為人知的是,自從中國學者呼吁最高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庭到變為現實,其實已經歷時近30年。武漢大學蔡守秋教授回憶,他和國內從事環境法研究的同行,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建言,“現在終于水到渠成”。
而這背后,離不開現任最高法院院長周強的力挺。
自2013年3月15日接任,科班出身的周強在環境司法領域內一直動作不斷。2013年兩個最重要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