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的百年悲憫
黃先生喜歡打趣,不愿意太正經,樂為“浪蕩漢子”,但讀過這部作品的人想必都能看出,他內心深處其實溫暖而柔軟,對故鄉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一山一水都心懷悲切,是一個隱藏很深的情懷黨,與其頑皮搗亂的表面形象形成了精神張力。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有些朋友說,他們從雜志上讀到了黃永玉的長篇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朱雀城》。我聽后略有一點擔心,因為《收獲》是個雙月刊,間隔周期長,歷時五年才連載完這個長篇,讀者如果讀得斷斷續續,感覺可能有些零碎。我在雜志上讀過它,后來把單行本連貫地讀一次,兩輪讀后感有相當的反差。
有關爭議可能與這種反差不無關系。有人說,黃先生寫得不怎么專業,甚至寫得不像小說。還有人承認他不乏精彩筆墨,但整體上如何評價,好像找不到感覺,找不到方法。我能理解這些人的非議。比如小說里有時候一下冒出幾十個人名,叫讀者如何記得???有時候冒出一大段關于西方哲學的議論,插入鄉野生活場景是否有些生硬?……可以肯定,一個二流作家也能把這些局部處理得更“專業”,但這個作品獨特而豐富的生命質感,還有巨大的藝術創造能量,卻是眾多一流作家也難以企及的。作者天馬行空,無法無天,撒手撒腳,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投入了一種另類的、狂放的、高傲的、藐視一切文學成規的寫作,大概一開始就沒把“專業”太當回事。
小說寫得像回憶錄,跟著時間走,長藤結瓜或說十八扯的方式,并無一個核心事件,更缺乏整體的戲劇化結構。在很多人看來,小說得有情節鏈的起承轉合,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