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史話之一 東南互保與庚子變法
前年才扼殺了戊戌變法的慈禧太后,竟下詔變法,實在匪夷所思。是什么原因促使她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從一個保守的統治者變成了新政的推動者?
責任編輯:劉小磊
庚子事變,聯軍占領京城,慈禧太后倉皇西逃。
前年才扼殺了戊戌變法的慈禧太后,竟下詔變法,實在匪夷所思。是什么原因促使她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從一個保守的統治者變成了新政的推動者?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庚子,公歷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于西安行在下詔變法,揭開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就在前年,她扼殺了戊戌變法,軟禁了光緒皇帝,第三次垂簾聽政;就在去年,廢帝建儲受到多國使臣的干預,緝拿康梁又受到外國的庇護。庚子年春夏,義和團為禍直隸,燒教堂、殺教民、殺洋人,招致外國干涉,她惱羞成怒,遷怒外人,下令攻打外國使館,終釀巨禍,引來八國聯軍占領北京,遂倉皇西逃,避難關中,驚魂未定,竟下詔變法,實在匪夷所思。是什么原因促使慈禧太后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從一個保守的統治者變成了新政的推動者?
帝、后爭奪變法的領導權
甲午戰敗,割地賠款,日本既得臺灣,又占遼東,俄、德、法眼見日本有獨吞中國之勢,一面壓迫日本還遼,一面步其后塵,加緊攫取在華利益。
朝野有識之士都在思考戰敗的原因,維新與自強,成為一種影響廣泛的社會思潮,深入民心。
當時,國人在思想和行動上主要有兩種態度:以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實力派督撫繼續走洋務運動的老路,力圖通過推行新政,興辦實業,發展教育,振興經濟,造福民生;以康、梁為首的知識分子和開明士紳掀起維新運動,期望仿效日本明治維新,改革官吏、教育、法律和軍事制度,引進西方的憲政體制。
眾口嘵嘵,皆曰維新,變法已是大勢所趨。有著數十年執政經驗的慈禧太后豈能不知?光緒帝親政不久,即遭敗仗,急于借變法挽回聲譽,激勵國人,慈禧太后也并非不愿改革,戊戌變法初期,光緒帝頻繁去頤和園向她請益,許多舉措都是他們協商制定的。之所以出現日后的局面,是因為她對維新派的激進妄為有意見,急欲矯正,而缺少政治經驗的光緒帝受到康、梁的調唆,不僅未能及時調整策略,彌合分歧,反而鋌而走險,預謀政變,終致帝、后決裂。
細究變法失敗的原因,慈禧太后固然負有重大責任,而光緒帝及康、梁等人,也難辭其咎。在帝制時代,憲政改革必然會削弱皇權,對統治者來說,改革是一劑猛藥,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痛快服下,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光緒皇帝想要變法,慈禧太后未嘗不想變法,帝、后所爭者,不是該不該變法的問題,他們爭奪的是變法的領導權——只要能決定改革的內容和次第,主導改革的進程,誰都可以成為變法的推動者。
兩年來,鏟除帝黨,己亥建儲,慈禧太后已經牢牢掌控朝政,時機成熟,她完全可以繼續變法,成為中興之主,但突然暴發的義和團運動,把她推下了驚濤駭浪的深淵。
義和團的興起
與洋務派、維新派相反,社會底層的民眾則訴諸暴力手段,直接反抗外國瓜分、資本入侵和宗教傳播。
19世紀末,隨著山東曹縣等地大刀會掀起的反洋教運動,義和團再度復活。起初,朝廷的政策是嚴厲禁止,堅決剿辦,這與歷來處置邪教匪會的政策是一致的。1899年,義和團在山東活動,巡撫張汝梅鎮壓不力,頓成燎原之勢,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后,率領他一手訓練的新建陸軍,嚴查痛剿,數月之間,便將大股拳民消滅。被袁世凱掃蕩出境的山東拳民向直隸流竄,與當地拳民匯合,迅速蔓延至京、津一帶。
庚子年三月,北京城內發現有義和拳活動,英美德法四使照會總署,請于兩月內剿除義和拳,否則將派兵代為剿平。三月十六,《京報》刊登禁止義和拳之上諭。四月十一,上諭命步軍統領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