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干春松:同一個中國,不同的夢想

今天我想從驚異、憤怒、羞愧、糾結幾個詞匯來講。

 

 

今天我想從驚異、憤怒、羞愧、糾結幾個詞匯來講。

胡林翼騎馬看到一艘英國的戰艦從長江逆流而上,驚異了。驚異的結果就是吐了一口血從馬上掉下來了。當晚清的中國人看到了這個世界,最早看到的是艦船利炮,帶給我們中國人的是驚異。這個驚異,就體現在胡林翼這樣一個身經百戰的人身上,居然掉下馬。

第二個就是憤怒,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開放,不是我們主動的選擇,是被他們的炮打進來的,我們就很憤怒,就要抗爭。包括憤怒過頭以后的一些反應,就是現在被廣泛詬病的義和團這樣的事件。那個時期的人,他們內心世界是怎么樣的?一個曾經輝煌的五千年文明,被人打得完全沒有還手之力,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憤怒?

接下來就是羞愧。有書上這樣說,羞愧就是趕不上別人的時候那種自然的心理的反應。有先進分子出現在身邊的時候,經常會有一種羞愧感。整個民族就會有一種羞愧感,覺得我們百事不如人。這樣的心理反應,導致我們在對待我們自己的文化、歷史的時候,產生了很強的糾結感。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再不學,再不向西方開放,再不吸取他們的一些先進的文化和制度的資源的時候,我們已經很難在這個世界上自立。但是我們情感上不愿意。

這四個詞,可以大致概括晚清的中國人心理的狀況。這樣的心理狀況,其實從某個側面可以反映晚清的人接受西方人的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梁啟超先生有幾個說法。一個,就是甄連,一個晚清大臣,他說我們跟西方人打,只是從氣度上感覺不足,以為買個船、炮,就可以跟西方人抗衡了。接下來覺得制度上不足,因為買了船、炮以后,依然打不過,可能是制度上不足。所以有了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接下來就是1900年八國聯軍,清末新政沒有能力跟西方抗衡。改革的結果,就是1911年中華民國的成立。我印象最深的,是孫中山自己的一句話,在他看來,民國成立以后的狀況還不如晚清。為什么這么說?晚清的官員還有廉恥,民國的官員,簡直是沒有廉恥。改都改了,能做的都做了,船槍也買了,制度變了,新的國家建立起來了,依然不行。

怎么辦?所以才有了五四先烈說,陳獨秀說我們要有最后的覺悟,就是認為要從文化、國民性上進行改造。這就是我們經歷了一個對徹底的傳統的否定的階段。所以理智上我們要否定。這種現象,我們從魯迅、從胡適這樣一些人身上,都能看出來。

我們為什么要有這樣一個創新?創新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認識到百事不如人這樣一個局面。百事不如人最后的一個結果,康有為都提過,日本人曾經引進外國一些猛男,讓我們人種上來一個飛躍。這樣的主意我們都想到了。這是我們的一個背景,了解我們現在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會有五四文化這樣對自我的一個全盤否定。

第二個,就是趨同、多樣。先是氣度、制度、文化的差異。我們認識到,現代化不是一個單面的變革,而是一個有生產技術、價值觀念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東西。我們要改變的,不是某一方面。張之洞的西學為用,其實就是在那套東西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引進東西變一變。

但五四運動以后,我們認識到不是一個單面的改革?,F代性的這個過程,西方社會學界里最經典的一個人,就是馬克思,他寫過一段話,他說現代化的進程,在世界的歷史上就像一個鐵籠子,就像一個鐵鎖絞在那個地方,你進去,是躲不開的,所有國家都躲不開。當全球性的市場建立以后,你自己就不自覺地被掉進了這樣一個格局里,而且你沒有掙脫的可能。

所以經典的現代化研究,經常會說先發、后發。就是有些國家走在前面,我們跟在后面。以前民國的時候大家會說美國的、英國的,新中國建立以后,會說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們總是照著別人的今天去奔,沒有自己的今天。這個是一個經常見到的一個東西。

昨天在同濟大學講演,他們問我,你們做儒家的就是瞎操心,現在世界上明明有那么成熟的制度、體系,你還要想人家的事,就直接學過來就成了。2008年奧運會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連做自己的夢都不行了。冬奧會馬上要開始了,我希望口號是“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

我們中國曾經學美國,學蘇聯,變成美國變成蘇聯了嗎?我們現在不依然是中國特色嗎?

第三個詞,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每個中國人都在創造著自己的、為這個整體的文化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我們這個社會創造的成果,肯定是個合力。這個事情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事情。就是你在做這樣的事情,但是你不一定知道。

現在很多人說,我們創新,要看我們存量是什么,有的東西是什么。最大的傳統,就是五千年的傳統,這個我們躲都躲不開。無論你的制度怎么被摧毀、制度化的儒家怎么被解體,但是你身上積淀下的文化因子,就在你身上變成你穩固的文化心理、結構。比如我們從五四運動開始一直在批評“孝”,中國的養老金的缺口那么大,你看見老人在街上流浪了嗎?沒有。因為那么多家庭在孝的精神的感召下默默為國家解決了養老金缺口的問題。這就是傳統的力量。這五千年的傳統,我們一定要把他用好、用足。

第二個傳統就是現代國家的傳統,1840或者1911年以后的傳統,這是我們學習西方的傳統。學習西方的傳統,我們有坎坷、有錯誤,但是這些錯誤,都是必須的,我們不能期待一個正確的學習西方的態度,但是我們已經有那些東西了。臺灣人說,在我們這邊蔣介石都抬不起頭,你們那邊居然稱上蔣公了。這就是海峽兩岸的文化差異。

第三就是1949年以后的傳統。很多人愿意把他捧上天或者愿意給他抹黑。但不管怎么說,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國家,1949年以后建立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認,我們就是這樣一個國家,我們是這樣一個國家的公民。這個國家前三十年、后三十年,的確有變化,但是起碼要認識到一件事情,現在為止,我們無論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起碼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世界第二的強度。

但這個還遠遠不夠,我們缺乏好的權利體系、制度體系、價值體系。我們都在摸索我們經常談的中國的道路的問題。中國道路肯定會在這幾個傳統結合的基礎上,摸索出適合中國發展的,又保證了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權利、國家富強,又能兼顧這樣一個未來的中國。

這大概是我們期待的中國,未來的中國肯定是同一個中國,不同的夢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