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蘇叔陽:互信交融,互相補充,和而不同
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想起來了四個字,“守正創新”。這就是我對“君子之道”的基本理解。
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想起來了四個字,“守正創新”。這就是我對“君子之道”的基本理解。
為什么叫守正呢?君子就要守原本最好的宗旨。中國傳統文化,近兩百年來是批判多于繼承,否定多于肯定。因為我們中華民族長期處在一種滯后的狀態,由于滯后產生一種急于富強心理,于是全民族自我批評。這在各個國家的民族史上是少見的。
我們精英人物經常拿起皮鞭,抽打自己的靈魂,我們為什么滯后了?我們為什么落后了?曾經在歷史上很輝煌的一個名字,竟然落到這種狀況。于是歸咎原因,是我們傳統文化太不適合現代的轉化了。
老舍先生寫過一篇文章,我們好像幾千年陳舊的屋子,里面灰塵太多,打掃這些灰塵,費了很多力氣。
因此五四運動開始,我們進行一場全世界少有的民族自我批判。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優點之一,敢于鞭打自己的靈魂。結果當時大家就覺得,應該拋棄一些舊的傳統。我非常欣賞他們這種勇氣。沒有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就沒有今天我們再認識傳統文化。我們不可能得出最公正、最合乎事實的結論來。
在1949年,一個德國歷史學家亞斯貝爾斯說,人類有一個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到600年前,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說在北美25°N到35°N這個地區,這些民族產生了對人類終極理想的關懷。那個時候,一些伊斯蘭教先知們還有猶太教的先知,還有希臘那些先賢,包括中國學者,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他們對同樣的問題,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還有我是誰,人類之前是誰,我們將走向哪里,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人類終極理想是什么。由于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得到的回答也不完全盡然。
今天人類文明就是那個軸心時代的超越時空的延續。因此,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有了一份自信。因為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不是隨便可以批判的,他們是人類文明偉大的一部分。盡管中華民族遭受了歷史上很多苦難或者輝煌,但唯獨中華民族的文化是超越時空,一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的。
歷史上有很多批判孔子、改造孔子的,包括漢代的董仲舒,他是獨尊儒術的,把他的思想調律化,定了一些規章制度,適合漢代統治者的秩序。因此我認為董仲舒是第一個改造孔子的。以后孔子的思想,就被任何人各種各樣的解釋。使他的原型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孔子。就像哈姆雷特一樣,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幾億人,就有幾億個孔子。所以孔子在歷史上是一個不幸的人物,被人充分改造。
還有比他大20歲的老子,是第一個大哲學家,也是經常被人胡解釋,說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我不知道怎么起這么個稱號??偠灾?,我們在歷史上對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這些先賢們給予任意的、根據自己需要的解釋,使得這兩位先賢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F在我們有條件了,可以回過頭來,真正地仔細地來研究一下,從老子開始的諸子百家的哲學。
中央電視臺有人講,當時諸子百家爭論,他們認為以文革的觀點,認為是這個打倒那個,墨子跟孔子辯論,講非攻,其實---他們倆差好多年呢!孔子死后多少年墨子才出生,兩人見不著面啊。像這種笑話,還會經常出現。國學風一來,大家就談了很多歷史上沒有的事情。
而且用今天文化大革命的這種思想,還要打倒誰,還要油炸,還要永世不得翻身,用這種思想判斷當時的先秦那些諸子百家,是不對的。先秦的諸子百家,實際是一個互補的狀況。像老子、孔子??鬃忧蠼逃诶献?,老子本身還很欣賞孔子這個年有的可以教誨的人。所以我們要換一種思維方式,不要用今天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判斷先秦的諸子。
我想,正因為這些先秦的諸子的互補現象,才造成了中華文化,從傳統文化結構來說是一個非常嚴密的互補的狀況,才可能遭遇了兩千多年來的各種各樣的風雨坎坷,而不能把它消滅。就是因為這個結構,我相信有很多中國的哲學大師們,會把這個中國傳統的哲學連接得很漂亮,可以說是無縫連接。先秦的諸子是互補的狀況,而不是互相踩互相罵的。我們講傳統哲學的時候,首先要確定諸子之間是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打倒,他們是為了政治理想,去說服那些當權者。
還有加在孔子身上的歷來一個評價,他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我覺得這個話,不符合事實。第一,從孔子的事跡考證,沒有一個當權者,地方諸侯王國沒有一個國君吸收他的理論。所以人家一聽孔子要來,就往外趕,保安措施非常嚴密,不準他跟信徒們進入國境。所以他才飯都吃不上。還有人罵他是喪家狗??梢姰敃r各個地方的小國首腦沒有一個信他。
為什么不信他呢?我個人的想法,肯定不準確。我認為孔子基本是一個未來學派。他說的是人類的終極理想。對于當代那個時候的國君,實際是無法接受他的理論的。他要求那些國君怎么愛民、怎么進行內心自我修養等等,是不適合國君馬上使用的。所以那些國君不歡迎他。
再有一個,如果他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那今天的統治階級按理論來說,是工人和農民,工農聯盟。工農聯盟為什么不用他,還要批判他?孔子是封建階級也不喜歡他,無產階級專政也不喜歡他。他到底是什么人呢?所以這里面就有一個守正的問題。
中國哲學最本質的,有兩句話來概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孔子所提出來的人類終極社會的一種理想,也是君子一個最高的標準。和,就是和為貴。所以他全部著作的歸根結底的思想,禮之用,和為貴。禮就是達到祥和的手段。
“禮失求諸野”,孔子這句話,我深深地被打動。我們要守正,才能很好的傳承。所謂傳承,不是對傳統文化、古典文化的概括,而是一個流變的過程,每一次流變都不是隨風起舞,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揚棄,或者發揚,或者改正。每一種流變的過程,就造成了今天的創新,如果你不創新,就不可能對這些傳統文化、對古典文化、對經典文化有所發展,就不能適合新的時代。
只有創新,在守正的基礎上,中華文明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今天已經到了這個時候了,為什么?因為西方文明正在開始轉變,從最早的啟蒙運動的追求個性解放,追求個人自由,改變到尊重他人。所以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提出了一個尊重他人的口號。而中華文明也是這樣一個核心,就是要尊重他人。
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們可以達到一個平等交融的對話平臺。這個世界上很多宗教,除了佛教之外,都是求助于自然界的力量,人類是個被拯救者,有上帝和造物主。但是中國佛教、道教,那些教的領袖,佛陀,實際上是一個掌握了普遍真理的導師,他們是要求人類的本格、本質得到發揮。人內心的自己有不同,這個不同,并不意味著可以產生激烈的沖突。而是在平等基礎上互相交融。當全世界的人類文明可以互信交融,可以互相補充,就會造成一種和而不同的局面。這正是我們希望的,也是我們的“君子之道”,也是我們產生自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