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韻:磚、紙、瓷的文化記憶
一路上/我們用腳丈量大地/發黃的地圖,古老的地名/昔日的戰場,歷史的傷痕/受傷的文明,如今已不見/無言的山川河流,沉默無聲的樹木/靜止的白云和藍天,草叢鳴響的蛙唱蟋鳴/它們才是真正的主人
在上海住了二十年,我工作的地方最早在外灘附近的解放日報大樓,后來搬到福州路的金陵海欣大廈,如今搬到張江的華佗路辦公。每天走在不同年代的建筑里,看到不同朝代的建筑夾雜、混搭在一起,經常有穿越時空之感。
在都市工作生活久了,經常也有厭倦的感覺。人如同花瓶里的塑料花,全然無生氣。這時候就渴望一場旅行,把自己放到草木和山川大自然中去,去接接地氣,沾染陽光和雨水。
“寰行中國” 別克中國文化之旅的邀請,使得我內心的愿望得到了實現,我也有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一周的時間里,我駕著最新款的“昂科雷”SUV,從上海出發,途徑安徽宣城、安慶,江西景德鎮,途徑九江,最后抵達湖北武漢。
上海的根在哪里?
我從來不知道上海還有古城墻。6月19日,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領著我們去看上海至今還殘存一段50米的明代古城墻。
這段古城墻在浦西的大境路上,這條短短的小馬路,全程走完就幾分鐘,卻是上海重要的歷史見證,古城墻、大境閣和白云觀三個人文景點都坐落在這里。大境閣和古城墻是同一時代的產物,大境閣是道觀,里面有一段殘存50米的古城墻,與白云觀一起曾經由全真教派管轄,在過去的歲月里,幾經戰火,反反復復修復,成為老上海的風景名勝。
阮儀三和他的弟子告訴我,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上??h連續5次遭到倭寇大洗劫,縣市幾將半成焦土,損失極其慘重。為了保護自己,全城百姓用3個月時間,趕筑了一座周長9里、高2丈4尺的城墻,防御倭寇進范。當時因城墻需要大量用磚,磚廠燒磚速度不夠,當地鄉紳和大戶人家,紛紛帶頭,拆掉自己的房屋,把磚捐給政府,修建城墻。阮儀三帶我們看一塊磚,讓我們拍照。這塊磚上刻有四個字,“狀元及第”。這表示有一戶出上海狀元的人家,為修城墻,拆掉自己的房屋,把磚獻給了政府。城墻建好以后,倭寇多次來犯,直逼城下,卻始終沒能攻入城池,城墻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如今的城墻,已經存在了四百多年,在不同的年代,經過反反復復的維修。阮儀三手指的一塊磚,上面刻有“咸豐X年上海城磚”八個字,說明這塊磚是一百多年前修繕的時候用的。值得一看的是,還有兩塊帶有“中國結”圖案的明代磚。
大境閣建于古城墻之上,原城墻北段設萬軍、制勝、振武、大境四座箭臺,后廢臺改建四廟,大境關帝廟即其中之一。大境閣內主祀三國關羽,兩側附設財神殿、月老殿。明崇禎七年,以及清雍正、乾隆年間均加整修,清嘉慶二十年,改建三層高閣,道光二十五年,增建熙春臺。
民國元年,上海拆城,填城壕、筑馬路。為保留大境閣,該段城墻沒有拆,上海警察廳南市分局進駐,民國5年,重修。民國36年,住持道士李錫庚主持大修。新中國成立后,滬南區道士以該廟為茶會處,每天上午道士聚會,成為經懺業務統一接洽處。
上世紀60年代,該廟改作工廠車間。199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200萬元,南市區人民政府集資700余萬元,合計投資900余萬元對大境關帝廟和古城墻進行大修,并作為旅游景點開放。
今天的古城墻和大境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大境觀屬于上海市道教協會,是今日上海道教研究、教務活動、對外聯誼的場所。
我在大境閣待了半個小時,古城墻內游客不多,反倒是城墻外,車水馬龍,路上來來往往行人不斷。他們知道上海的根就是這里嗎?
徽派文化的宣紙
從上海出發,我們驅車抵達宣城。幾個小時的車程后,上海的陰暗和霧霾就被飛馳的昂科雷拋在了身后。
這一站,我們要在涇縣烏溪鎮的宣紙文化園中體驗宣紙工藝。中國宣紙集團以生產紅星牌宣紙而聞名海內外。宣紙文化園是其下屬的一個流水線,目前已成為安徽省最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項目之一。
宣紙產于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原產地在涇縣西南小嶺一帶。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使用宣紙保存。2006年,宣紙的傳統制作工藝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導游告訴我,當地獨特的青檀樹皮,是宣紙不可替代的主要原料,而且必須是長滿三年的枝條才可使用。宣紙廠把收來的樹皮捆扎好,加入草灰等材料,經過蒸煮,放到山坡的石灘上,風吹日曬雨淋,夏過三月,冬經半年,讓青檀皮自然氧化漂白,再經過多種原料發酵打漿,用竹簾抄成紙張。
實際工序并不簡單。第一道工序:碓皮。先打皮,工人在石臼里放好原料,用大錘舂搗、打壓,直至粘和成“皮”。這道工序,以前是靠人工踩踏,現在則是機械帶動。然后切皮。把打出來的“皮”疊加起來,放在長條板凳上,用刀切成小斜三角形狀的碎片,讓檀皮纖維具有了長短不一的特點,從而符合造紙的要求。
第二道工序:踏料。把切好的皮,放入小缸,經過不斷踩踏,原料混成一團。工人師傅踩踏的節奏、速度,勻稱有力,非??季?。踏料完畢,放入紗布袋中,在水池里來回攪動,讓原料的精華部分“紙漿”從紗袋流出。紙漿水中加了“樹糊”,相當于膠水,一來讓紙漿相互粘連,二來又讓成形而疊的兩張紙之間互不相粘,為紙上光。
接下來是最有美感的勞作:“蕩簾”。兩位師傅協同操作,一位掌簾,一位抬簾,均勻地將紙從漿池撈出來,再由另一位師傅將紙疊堆在一起,平均每天一千張紙。這道工序對技術要求很高,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稍一仄斜,則厚薄不均。從竹簾上取下的一千張紙疊在一起,像一塊大豆腐,又白又嫩。
在對這塊大豆腐擠壓除水后,工人再把擠干水份的宣紙,用松毛刷一張張貼到特制的高溫石壁上烘干。石壁控制溫度在62度,十分鐘后揭下。烘好的成品工整地堆疊放好,送到隔壁的車間裁剪。
剪紙是宣紙制造工藝中的最后一道流程。烘干的紙被一把大剪刀按尺寸裁剪,一刀下去就是一百張,買紙通常說的“一刀”即來源于此。至此“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宣紙,躍然眼前。
上世紀50年代,涇縣人民政府牽頭,成立“涇縣宣紙聯營處”,選用商標時,由宣紙工人提議啟用一枚“紅星”為商標,以此代表宣紙新生、宣紙產業從此興旺的含義。“紅星”牌宣紙后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宣紙中的“茅臺”,因其原料非常有限,并且不適合機械化生產,就這樣走了高端路線。如今擺放在銷售柜臺上的“紅星”牌宣紙,100張最貴的3200元,最便宜的也要700元以上。
陣痛中的景德鎮
我們的昂科雷車隊進入景德鎮時,天一直下著雨。
景德鎮處于皖、浙、贛三省交界處,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歷史上,景德鎮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并稱全國四大名鎮。如今的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和絲綢、茶葉一樣,瓷器曾經是中國的象征,而景德鎮又是中國瓷業的象征。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鎮)建造窯坊,燒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大量出口歐洲。歐洲人就以“昌南”的音譯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22日上午,我們抵達了位于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的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1985年,景德鎮成功地研制了以瓷盤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擊樂器“瓷甌”,先后獲得國家發明銀獎和文化部科技成果獎。采用優質瓷土,按專業樂器技術要求精心制作的瓷甌,是景德鎮瓷樂器“聲如磬”的集中體現,音質純正優美,音域音量適中,音準校定后不受氣溫影響,屬于世界首創。
在歷代古窯展示區,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向我們展示了不同朝代的瓷業建筑,而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
景德鎮瓷器長期作為貢品。在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有許多破碎的瓷片。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一平分析了其成因:“為了保證皇帝們獨享最高水平的陶瓷產品,在很長時間里,因為怕民間仿制官窯,所有的試制品、殘次品,甚至超過皇帝需求的合格品都要被統統打碎,細心挖坑掩埋”。
史書記載,公元1405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瓷器,于是景德鎮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揚名海外,需求量大增。但是清乾隆之后,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呈現萎縮狀態。鴉片戰爭之后,景瓷生產更是受到嚴重摧殘,延續五百多年之久的御器廠壽終正寢。
新中國成立后,景德鎮市組建了建國、人民、藝術、光明、新華、景興、紅星、紅旗、宇宙、為民、雕塑、曙光等十幾家大型瓷廠,景德鎮人一直習慣統稱“十大瓷廠”。十大瓷廠的成立,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突飛猛進,燒制工藝經歷了由手工到機械,由柴窯到煤窯、油窯、氣窯的大轉變。
但在改革開放后,景德鎮國有瓷廠卻又陷入了停業破產的危險。由于嚴重的債務危機,加上體制、機制、冗員、債務等多重因素,景德鎮的十大瓷廠的日子步履維艱。因為觀念落后,景德鎮并未像沿海地區那樣引入外來資金,進行股份制改造國企,放大產業規模,反而采用“化整為零”的策略。在傳統產品式微、銷售渠道衰落、市場低價混戰的情況下,十大國有瓷廠迅速瓦解倒閉。假貨、仿冒產品大量出現,使得原本十大瓷廠辛辛苦苦創造的品牌也沒有了市場,景德鎮瓷器淪落到了在全國各地進行地攤甩賣的地步。
經過二十年的陣痛和復蘇,在建國、宇宙、景德鎮瓷廠的基礎上,景德鎮的一批民營公司逐漸站穩了腳跟。依靠景德鎮學院、景德鎮陶瓷職業學院、全國十幾萬“景漂”,今天的景德鎮已經開始了復興之路,數以萬計的公司、個人工作室如雨后春筍大量出現,他們掙脫傳統束縛,走在跟時代接軌的道路上,中西合璧,生產出極富時代氣息的瓷器來。
人才是景德鎮的基石和未來的希望。我們在景德鎮看到,過去的十大瓷廠,有的變成年輕人的創意基地,有的改建成藝術集市,有的成為了新的商業街區。但有些老舊的廠房還在,也許人們想要借此保留一個時代的記憶,同時也見證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