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經濟坐標(1)
過去十年里,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發錢最快的國家,而且是錢最多的國家。
在2010年,這一趨勢仍在繼續。這一年,新增貨幣10.38萬億元,增幅高達19.46%。同期,美國M2年增長3.3%。日本則控制在2.5%左右。
中國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
過去十年里,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發錢最快的國家,而且是錢最多的國家。
在2010年,這一趨勢仍在繼續。這一年,新增貨幣10.38萬億元,增幅高達19.46%。同期,美國M2年增長3.3%。日本則控制在2.5%左右。
錢堆出的增長
不知不覺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錢最多的國家。
截至2010年11月末,中國的廣義貨幣M2余額為71.03萬億元,狹義貨幣年M1余額為25.94萬億元。同在11月末,按目前的匯率計算,美國的M2和M1分別是53.69萬億元人民幣和12.11萬億元人民幣,都比中國少。
日本的M2也同樣小于中國,而M1則由于所包含的內容更多而比中國高一點。
按照貨幣學的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的供應則視為超發。這還不算貨幣周轉速度加快帶來的影響。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10年前三季度,我國GDP總量為26.87萬億元,M2為69.64萬億元,是GDP的2.6倍。
10年間,中國平均GDP增長為10.9%,通貨膨脹為3.2%,中國大致需要每年14.1%的貨幣擴展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然而M2卻以每年18.8%的速度擴張,制造著大約4.5個百分點的多余貨幣發行。過去十年里,中國的M2(廣義貨幣量)/GDP比率始終是全球最高。
把時間跨度再拉長二十年,我國目前的GDP規模是1978年的92倍,而M2,則是當年的810倍。
難怪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直言道: 過去三十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被迫發錢
中國為什么要發出這么多錢?
這與目前的匯率機制有關。中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是,外匯儲備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須得相應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幣,以吸納這些源源不斷的外匯。
加入WTO后,中國向世界的大門徐徐打開,中國外匯儲備的年增長率突然跳到了28%,并一發不可收拾。
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以每年1000多億以上的規模增加,緊接著就以每年2000多億、4000多億的規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新增4500億美元。
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已是1998年的18.3倍。2010年同期日本的外匯儲備還不到中國的一半。
當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不斷地打破由自己創造出的世界紀錄時,新鈔就不得不源源不斷地出柜,由此引起的貨幣供應量超常態增長,這是世界經濟史上從未有過的景象。
錢都去哪兒了?
“票子”已經印出來了,就不會憑空消失。那些無法被GDP增長和物價增長稀釋的“超額貨幣”,終將四處蔓延。
周其仁借用哈耶克的理論,說貨幣似蜜。新增的貨幣投放到市場后,像具有黏度的蜂蜜一般,過量的貨幣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種類的資產或商品之間“漫游”。這些“蜜”一旦黏在哪里,哪里的價格就開始如火箭般飆升。
土地和房子是當之無愧的撈錢地,大量的貨幣灑向購物中心、公寓住房、寫字樓和酒店式公寓。2003年至今,北京及其周邊的土地價格攀升了9倍。上海的人均收入不足東京的四分之一,而房價已經直逼東京。
畸高的房價催生了越來越嚴的調控,2010年的調控不斷刷新“史上最嚴”的紀錄——“限購”、“限貸”、“限外”、“限年齡”。
當貨幣逃離房地產市場,大蒜、蘋果、綠豆、紅酒、大紅袍……所有可供投資的,價格都紛紛飆升。
7月份以來,全國36個城市近70%的食用農產品都在漲價。
暴漲帶來的結果是政策來回奔走地救火——樓市調控、蔬菜限價……
周其仁說,這種治理方式看似針對性強,最后卻帶來兩個結果: 一是延誤了釜底抽薪——控制貨幣供應量——這唯一治本之策的實施時間;二是東漲西也漲的物價態勢,激發和強化了公眾的通脹預期。
通脹的預期一上去,下來可不容易。CPI10月破4,11月破5,人們開始慌張地將存款從銀行搬出來,搬到一切可以投資的東西上去。
最憂傷的是窮人,他們沒分到多少新增的貨幣蛋糕,反而在衣食住行的全面漲價中被貨幣超發的泡沫所裹挾。
新“中國價格”——中國錢,北京鎊
舒眉
在制造業,“中國價格”是低價的代名詞,而在投資市場上,“中國價格”=令西方人都咋舌的高價。天差地別的秘密,就在于貨幣攪動的財富魔方。“中國花瓶”震驚了全世界。
2010年11月11日,倫敦遠郊一處小小拍賣行,一件乾隆琺瑯彩“吉慶有余”花瓶以5160萬英鎊成交(折合人民幣約5.5億元),高出拍賣行此前的評估價40倍。這是中國乃至亞洲藝術品迄今為止的全球最高成交價。
拍賣行老板班布里奇從未見過如此陣勢,激動得連拍賣槌都敲壞了,而瓷瓶的一位委托人休克在拍賣場上。
從英國媒體刊發的現場圖片來看,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拍賣會現場,競拍者幾乎是清一色的華人面孔,最后的得主也是一位通過電話委托競拍的神秘中國買家。
這次拍賣引起了有關“瓷器愛國主義”的爭論,但不管是不是愛國主義,背后支撐著競拍的是: 錢。
2010年,在英國老牌拍賣行蘇富比顧客當中,中國藏家所占比例達到了創紀錄的35%。英國媒體甚至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即中國人所花的英鎊。
中國買家的大手筆在今年讓世界瘋狂,以至于“中國價格”突然從中國制造的廉價品的代名詞變成了高價格的代名詞,懷揣巨資的中國人讓世界咋舌。
金融危機過后,從墨爾本到洛杉磯,“中國錢”再度激活了澳大利亞和美國東海岸的房價,使得外國的房產也在2010年紛紛創出“中國價格”。
戴維·莫雷爾是墨爾本一名房地產中介。他說,如今在墨爾本東部郊區的房地產拍賣中,他的客戶正在不斷輸給新來的中國買家。
莫雷爾說:“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一個年輕女孩,她只有19歲左右,不懂英語,也不知道怎么競拍——她只是不停地舉手。這個女孩是持學生簽證購房的。”最后,這位年輕的姑娘以182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143萬元)的價格拍得那套三居室房產。
20世紀80年代末,澳大利亞人曾擔心腰包鼓鼓的日本人最后會買走整個昆士蘭海岸東南部,而現在他們擔心的則是中國人。
在悉尼,莫頓莫頓公司的總經理尤安·莫頓說,去年公司賣給中國人的房產占總成交量的16%。在好萊塢明星們喜歡居住的高級住宅區貝弗利山,納曼德聯合房產經紀人公司董事長邁克爾·納曼德說,中國商人在這里相當活躍,已經取代了之前的歐洲買家。
代表中國價格的“北京鎊”不僅是樓市的救世主,也救活了大牌奢侈品。零售業分析師喬納森·德梅洛說,中國人已經取代了俄羅斯人和阿拉伯人,成為英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最大買家。
中國人也讓“液體資產”——上等的葡萄酒發了瘋。經濟學家謝國忠專門撰文描述中國人堆砌的拉菲泡沫——按重量計算,即使是年份不好的拉菲酒都比白銀貴,而好年份的比白銀貴10倍。為了迎合中國人,拉菲酒莊在2008年產的葡萄酒的酒瓶上印了一個大大的“8”。
他說,“如今酒商賣酒,就像投資銀行出售黃金。通常出售行為從貨幣貶值開始,最終以‘中國人會以更高的價格從你手里買走’收場。”
在投資的市場上,仿佛到處都堆滿了來自中國的錢。
希望投資的中國人,不僅直接買資產,而且買投資資產的基金,比如藝術品基金。
早在2007年,民生銀行就向高端客戶們率先發行了1號藝術品基金,100萬元起,估計收益率17%。2009年到期的時候,這個基金對外公布收益率是25%。2號基金迅速推出,很快售罄。而2010年,藝術品基金更是成為理財市場上的一道風景。中國建設銀行選擇了20多位當代書畫家的作品進行了投資,招商銀行也開始建立藝術品基金。
黃文叡是摩帝富藝術集團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也是招商銀行和中國銀行藝術品基金的管理人。他管理的兩只總價在1億以上的基金只跑了兩個城市就募集完了。
但“中國價格”卻讓這位擁有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與耶魯大學副教授身份的“推銷者”充滿了擔憂:“三年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連翻400倍,太可怕了,殉葬的會是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史。”
(原載于《南方周末》201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