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國怎么辦?音樂劇“訪華”二十年
中國如同一輛飛速疾馳的高鐵,踏上這輛高鐵,洶涌而至的機會和金錢就停不下來——音樂劇這行也不例外。2011年7月,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首演,2012年8月,中文版音樂劇《貓》首演,兩部劇累計演出場次400場,票房2.5億,這個數字大概是過去五年人藝票房的總和。
責任編輯:朱曉佳 袁蕾 實習生 孫玉彤
參演過中文版《媽媽咪呀!》的18個中國演員被送到韓國,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音樂劇“基本功”培訓。相比英美甚至韓國的音樂劇產業化程度,中國音樂劇才剛剛起步。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表。”韓國CJ集團演出事業部部長李性勛指指自己的手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一種表一小時走一圈,另一種一小時走N圈。中國人戴的是第二塊表。”
在李性勛眼里,中國就是一輛飛速疾馳的高鐵。踏上這輛高鐵,洶涌而至的機會和金錢就停不下來——音樂劇這行也不例外。
2011年7月,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首演,2012年8月,中文版音樂劇《貓》首演,兩部劇累計演出場次400場,票房2.5億,這個數字大概是過去五年人藝票房的總和。
幫中國人做這兩部劇的,正是CJ集團。CJ集團涉獵廣泛,從電影、舞臺劇、電視臺,到網絡游戲。就音樂劇而言,CJ堪稱韓國老大。
2014年4月底,南方周末記者在CJ集團首爾總部欣賞了一場“結業秀”。參演的是18個中國演員,他們大多演出過中文版《媽媽咪呀!》,是目前活躍在中國音樂劇舞臺上的中堅力量。在韓國,他們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音樂劇“基本功”培訓。
培訓在幾間不大的舞蹈教室進行,每個教室配一名翻譯。“匯報演出”上,盡管語言不通,師生們仍被這最后的演出感動得熱淚盈眶。
組織中國學員赴韓培訓的是亞洲聯創文化發展公司,它背后站著另外三家企業:中國對外文化集團(CAEG)、上海東方傳媒有限公司(SMG),以及CJ集團。2009年7月22日,國內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審議通過。2010年11月,亞洲聯創成立。成立后的兩個主要項目,正是中文版《貓》和《媽媽咪呀!》。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顯然十分看好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他們和北京金融街集團合作,在北京天橋地區建了一個劇院群,取名“天橋演藝中心”,計劃建設四個劇場,2015年落成。
“正式落成后每年最少需要600到800場演出。”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董事長張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的定位就是以音樂劇為主,比例大約占70%。”
日本人來了,日本人走了
最早瞄準中國音樂劇市場的,可不是韓國人。
1990年代中后期,日本音樂劇之父淺利慶太就帶著他的四季劇團來到這兒,給中國人帶來了中文版迪士尼音樂劇《美女與野獸》。
在日本,四季劇團基本上代表著整個音樂劇市場。2013年,四季劇團票房收入約13億元人民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