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焚香養心,爐里乾坤——何朝陽和他的宣德爐收藏
近年來,越來越多原本較冷門的小眾收藏也開始走進大眾藏家視野。銅香爐便是一類,又以明代的宣德爐最為精品。今年各大國際國內拍行的春拍場上,宣德爐專場粉墨登場迎來熱拍。香港保利拍賣上估價在20~25萬港幣的清早期胡文明款仿古爐、40~50萬港幣的清早期宣德款蚰耳爐等三座宣德爐珍品全部成交,除了一座董橋先生舊藏,其中兩座藏品都來自廣東宣德爐藏家何朝陽。
“我惦記的卻是大和尚燃香時敬畏的表情,對著那讓人心神沉靜的香爐。那個細節開啟了我最初對宣德爐的喜愛。”
近年來,越來越多原本較冷門的小眾收藏也開始走進大眾藏家視野。銅香爐便是一類,又以明代的宣德爐最為精品。今年各大國際國內拍行的春拍場上,宣德爐專場粉墨登場迎來熱拍。香港保利拍賣上估價在20~25萬港幣的清早期胡文明款仿古爐、40~50萬港幣的清早期宣德款蚰耳爐等三座宣德爐珍品全部成交,除了一座董橋先生舊藏,其中兩座藏品都來自廣東宣德爐藏家何朝陽。
一談到要拍他心愛的爐子,何朝陽來了精神。他小心翼翼地戴上白手套,從儲藏室里一件件拿出藏品。“這是馬槽爐,這是天雞耳爐,這款爐獅子頭耳多威嚴……用料足的多出自清代。”他一邊專業講解,一邊仔細地建議攝影師,爐要怎樣擺放,構圖留白多大空間,光從哪里打過去比較好……
“香爐的造型美學突出‘穩和靜’。足一般采取三足鼎立或圈足,沖天耳朝天,有引領向上的感覺。爐子也是有氣場的,拍攝要在上面留相對大的空白,別把它無形的氣場罩住。”何朝陽善意提醒。
何朝陽最初對宣德爐的印象來自年少時湖南老家鄰居的珍藏。“老家的鄰居是一個在文革中被迫還俗的大和尚。”何朝陽回顧,自記事起就目睹過幾次大和尚敬拜神明,用的那個銅香爐漂亮極了,當時的情景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現在想來的感覺就是“莊重、古雅、幽靜”。后來大和尚圓寂,在南岳衡山火化時竟然留下舍利子。那一刻,家鄉人更崇敬這一位得道高僧。“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何朝陽說,“發現舍利后,有男孩在好奇心驅使下偷偷地拿了一顆上山敲打,竟無法敲碎。而我惦記的卻是大和尚燃香時敬畏的表情,對著那讓人心神沉靜的香爐。那個細節開啟了我最初對宣德爐的喜愛。”
四處淘寶收獲豐
后來,在有了一定經濟能力后,何朝陽就把那年少的情結付諸收藏的實踐。“我發現宣德爐這個品類真正去深入研究的人少。開始涉足收藏時,我未必有能力收藏好的書畫、瓷器,但宣德爐在十幾年前差不多還是未被開墾的處女地。”何朝陽說,1990年代中后期,宣德爐市場上的價位還多在幾千塊,被認知收藏的范圍不大。而臺灣在90年代大型學術性的宣德爐著作和圖錄就出來了,我們最開始是沿著臺灣學者的審美、估價走的。
直到2003年,宣德爐第一次受世人廣泛重視是在“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的一場私人珍藏拍賣上。當時王老的爐子最高價拍到了160萬。“那個價格大概相當于市場價的十倍以上。”何朝陽解釋,民間的交易和王老的價格有巨大差距。出現這種差距其一是市場對宣德爐的了解不夠,雖然歷史上明清兩代名人、藏家都把宣德爐的地位看得很重,但后來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社會出現文化斷層,好的東西給淹沒掉了;二是重新拿出來的重要拍品和王世襄的名望很有關系,王老似乎就是品質的保證,譬如曾有不少藏家激動地在現場表示,王老,我終于拍了一樣你的東西。那種喜悅是不言而喻的,從那以后,內地對宣德爐的收藏才開始熱起來。
隨著宣德爐的興起,各個收藏論壇開始出現以宣德爐為主題的板塊,以供愛好者交流研討。2006年,何朝陽開始逛論壇學習鑒賞、陸續收東西,其間有買錯的教訓,更多收獲的是練眼力、學真知。
在何朝陽的收藏經歷里,4年前在藏友那捷足先登的“淘寶”尤其令他竊喜。“我得知有位素未謀面的藏友那有個我一直想要的爐子在養。”于是何朝陽特意驅車前往,雖然兜兜轉轉走了很多錯路,但是他見到東西心一下就安了。“五分鐘內,稍微還了一下價,馬上讓主人包起來。我急不可耐地開車就往回跑?;爻痰穆飞暇陀衅渌笥褋黼娫?,聽說我買了這個爐求我讓給他。”何朝陽笑了,消息傳得那么快,確實很多人都喜歡。當時和他同行的朋友不解地問,就這么個銅家伙值這么多錢?你不是演戲吧?
“朋友不會明白,這就是收藏和考證過程中的快樂。”這種朋友的惠讓歸納為藏友間的惺惺相惜,由此帶來的一種捷足先登的快感和小小撿漏的愉悅。在他看來,收藏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一段段充滿笑與淚的故事。“這個爐子跟了我,我就要養好它。如今我按照王世襄以炭養爐的法子把它養漂亮。”大部分人收藏宣德爐喜歡保存臟的部分,用漂亮盒子封存起來。何朝陽的收藏理念則是想讓爐子干干凈凈地融入生活。“我會保留它最美的一面,而不是故意為了證明它是古董而保存臟的效果。”在他的理解里,“真、精、新”是真正的古董收藏心態。第一東西要對,其次是該門類里的精品,最后是盡量保存的一個嶄新的狀態。
藏爐走進學術圈
收藏到一定數量后,一個偶然的機遇觸動了何朝陽,他開始和幾個朋友合作寫宣德爐的工具書。“大陸一直缺少具有工具書性質的宣德爐大型圖冊,雖然查閱資料煙波浩海,但我想填補這個學術空白,也填補臺灣圖冊未涉及的領域。”
兩年前,《明清宣德爐》一經出版,得到故宮古器物部專家丁孟老師及業界的高度認可,被國內數百家圖書館收藏。全書以1/2以上的篇幅收錄了149座宣德爐珍品和19個宣德爐配件的圖譜,并對各個款式和細節部位進行放大處理,令讀者得以窺得宣德爐的全貌。書中的文字工作和編排基本是何朝陽處理的,“從計劃出書到付梓印刷,我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查資料和寫作上。書里的文字雖然并不多,但都很翔實、有根有據。”
“我的父母都是文化工作者,受其熏染我從小就熱愛中國古典文化,認為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何朝陽略有遺憾,尤其看到今天的人不知道什么東西好,一味追名包名車,把民族自信心拋在了腦后。“你看,日本、朝鮮的文字都借鑒了我國文字的偏旁,香學本源自中國,而現在的年輕人只對日本的香道趨之若鶩……在有能力去做一些事的時候,想把香和爐這門學問認真傳播下去。”何朝陽透露,自己下一部書計劃從中國歷代與香有關的人文、民俗故事介紹香背后的中國文化。說到這,他突然來了興致,說: “ 來,我用這個康熙年間的小馬槽爐給大家點沉香。”何朝陽很有儀式感地擺放好香爐,待炭火溫熱,他突然說, “等等,我有些搭配這個小馬槽的沉香盒,很別致吧?要不要一起拍下來?”對器物之愛,溢于言表。
小眾門類的先知先覺
2010年,王世襄的那批宣德爐又重新在匡時拍,基本是2003年價格的九倍。而去年,王世襄一直沒有拿出上拍的四件珍藏,卻在嘉德遭遇全部流拍。“嘉德那場底價定的有些高,估價在800~1000萬,影響了大家競拍的熱情,加上香爐畢竟不是整個收藏門類中最重要的,數量相對少,大家還沒有回過神來,就已經拍完了。”何朝陽分析道。
但是今年的瀚海專拍有新的趨勢出現:一位名氣鮮見的收藏家的明代香爐,單只拍到了800萬的落槌價,基本已經趕上王世襄好爐子的價格。何朝陽認為,這說明收藏門類已經從名人效應開始轉向對單件藏品品質的認可。而現在總的趨勢是,古玩精品都在流向收藏家、拍賣機構,市場上能找到好東西的概率越來越小。
“拍賣會是我認可的一個不錯的渠道。因為不管哪個拍賣公司,都要為自己的聲譽負責,有相對專業的團隊進行篩選、征集,對于初學者,等于幫你先篩選。”何朝陽坦言。
越來越多人認可宣德爐是可系列收藏的藝術門類,也看好它的前景。隨著城市階層知識素養的逐漸提高,何朝陽認為未來香具和茶具都有極大升值的空間。“中國人一定會逐漸安靜下來,整個民族都會逐漸安靜。從茶葉茶具、紅木家具的熱銷你會發現,城市人群對喧鬧的生活逐漸厭倦,慢慢都會回歸生活的平靜。”
談及初涉收藏的城市階層該從何處入手,何朝陽的意見是:“五萬中有五萬的精品,十萬中也有十萬的精品。”關鍵靠學養和美感的建立,慢慢培養眼力。宣德爐在十幾年前只有幾千塊,現在有些的價格是當時的10倍乃至100倍。
“我們在這個領域屬于先知先覺的一撥人,十幾年前從‘小眾’收藏入手,積累到現在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何朝陽講了一個有趣的對比。民國時期,上好的宣德爐值數千個大洋,相當于如今大幾百萬。“那時一個四合院才幾百個大洋啊,而我國民國時還是純農業國家,人口基數是4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收藏宣德爐就已經如此可觀。”
如今,何朝陽也注意到,對藝術品的收藏也不僅僅是35~50歲中年人的心頭好。尤其是今年的春拍上,80后藏家去現場舉牌的不在少數。“年輕收藏群體雖然還是以買當代繪畫為主,但老東西是買一件少一件。藝術市場極其殘酷,不斷大浪淘沙,今天的畫家未來五十年后真正能進入美術史的有多少?”何朝陽說,花十幾萬買個可以用一輩子的香爐,這樣想就超值了。
藏品流轉中的“斷舍離”
宣德爐既有青銅器的工藝和整體造型,又有宋瓷的美。歐洲稱宣爐的制造是“中國青銅工藝的文藝復興”。
“我們祖先對銅染色的處理要比歐洲早400年,始于明代。”何朝陽介紹,宣德爐最開始出現在官家士大夫階層,逐漸普及到富裕階層,但卻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宣德爐的樣貌主要分為明式、清式兩種。明式美學思想注重線條,更多的是文人趣味;而清代注重用料要足,分量重,端莊華美,代表著官家趣味。“這兩代美學風格截然不同。明代文人士大夫占主體,清代是將軍文化。所以乾隆時期的爐都是繁復花哨的造型,清代也有意回避明代的風格。”每種爐型都反映著當時使用的環境、場所。“不論如何,在我看來香爐更多的還是文人趣味。它本身呈現著簡約、素雅、安靜的美。而它的審美傳統則源自宋瓷,是以銅的材質去追瓷的質感。”何朝陽說。
“收藏之初需要的是量,大量占有才知道什么是好。但等有了自己的風格后就要舍得末位淘汰。”何朝陽講,有的人玩收藏永遠只收20件東西,不求多,除非遇到更好的東西才入手。玩收藏一定要有買有賣,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買對了。“你不舍得,怎么會有好東西進來呢。”“敢于賣,舍得賣。只要你敢,你會發現人沒有什么東西是舍不掉,放不下的。因為流轉的過程才會深刻認識到物的真諦。”何朝陽說,比如原來5000買進的藏品,如今可以賣到2萬,你得到的啟示是“我賺了”。如果2萬買進,現在1萬都出不了手,你得到的啟示就是“這件東西我判斷有問題”。
“玩收藏吧!東西不分貴賤,找一樣自己喜歡的門類”,何朝陽忍不住拉攏,真正的藏家終極目的不指望寶貝指向的是財富,而是在欣賞中自己內心修煉出的安靜。一個人在靜中,才能完成心頭所愛。
[對話何朝陽]
收藏的是器物,
研究的是文化
記者:宣德爐聽來在收藏品類中還是比較小眾,什么是宣德爐?
何朝陽: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設計制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制作精品的銅爐,在宣德皇帝的親自督促下,整個制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經過篩選確定后,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宗過目,滿意后方準開鑄。
記者:你能為我們介紹下目前宣德爐拍賣的走勢嗎?
何朝陽:2003年嘉德專場拍賣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21件宣德爐,共拍出1179.2萬元,平均每件約56萬元。就是這一批爐中的20座, 2010年匡時五周年秋季拍賣會“錦灰吉金王世襄藏銅爐”專場總成交額9844.8萬元,成交率100%,平均每件492萬元。其中一座“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款沖天耳金片三足爐”,在2003年中國嘉德秋拍時以166.1萬元成交,到2010年北京匡時秋拍時則以1512萬元成交,在7年時間內增值9倍。
宣德爐本身就是非常稀罕珍貴的。歷史上,宣德爐在明清兩代的地位甚至高過瓷器。因為宣德皇帝宣布做瓷器一批60多萬件,大規模做銅器才3000件。到了雍正時期,大清史錄有記載,銅器做一批樣式才4件。我們發現能流傳下來的銅爐,很多是補了又補。說明當時冶煉的工藝還是有很大局限性。銅作為古代主要流通貨幣還是很重要的。
記者:你對宣德爐收藏有什么感悟?
何朝陽:宣爐收藏不僅是一種愛好和投資,更是一種優雅的生活方式的開始。古人說,紅袖添香夜讀書。收藏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全面了解器物的知識,收藏才會有把握;而收藏也絕不是簡單的購買、保存和獲利的過程。收藏家更應該透澈研究器物所蘊含的文化,并加以宣揚,給社會正確的指引。
對于收藏珍品,第一要有買到新東西的打算,第二是買到東西要拿出來分享。萬一買錯了,也會有人及時、及早的指出來,少走彎路。見過某“藏家”一屋子瓷器,其實很可能大部分買錯了。我自己更傾向于有好東西拿出來在有水平的收藏圈中交流,可以有人給我指點分享,進步的速度就更快。和圈子交流越充分,遇到的朋友就越多。
何朝陽 祖籍湖南湘潭,現居廣州。受家庭環境熏陶,自幼研習書法、篆刻,喜愛中國古代文化,2005年開始業余時間致力于明清宣德爐精品的收藏,并進行系統的了解和研究,是當今大陸地區宣德爐收藏圈中知名度很高的學者型藏家,他曾花費4年時間和朋友合作,主編了大陸第一本具有工具書價值的宣德爐大型圖冊《明清宣德爐》,由故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