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生活】庭院人生 院子是城市的詩
青磚墻盡頭閃耀的焰火;炊煙和蒸汽彌漫的回廊;天井里的陽光、藤椅和清茶;被廣廈瓜分完畢之后、最后一道城里的月光,靜靜地落在水池上激起的銀色鱗片,和在窗欞那頭巴望著的你。
有一處院落,就有一處不同的人間。
青磚墻盡頭閃耀的焰火;炊煙和蒸汽彌漫的回廊;天井里的陽光、藤椅和清茶;被廣廈瓜分完畢之后、最后一道城里的月光,靜靜地落在水池上激起的銀色鱗片,和在窗欞那頭巴望著的你。
此時你才明白,四面院墻所包圍的,不是某處空間,而是一種時間——一種被留在了她最優雅時候的時間。“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方才成為跨越不過去的永恒。月光長遠,它照著霓虹燈下翻灑的酒污,也照著夜班巴士上疲倦的歸人。但此時此刻,只有你,守著你的小院子,成功隔開了世間喧騰的煙火氣。你望著夜色如水,舉起酒杯,用影子下酒,仿佛遙見千里之外的潮汐涌動—你的內心于是和那些穿越了時代的精神相遇,你的腳步于是慢了下來,終于被那些不入時的生活方式趕上了。
不入時,如今是對現代生活的一種犯規,在庭院里過日子,尤其容易犯下名為“淡泊”的罪。但是:搬把椅子,懶懶地望頭頂的方寸天藍;或者三兩知己,掐斷WIFI,在某個工作日的下午漫談,諸如此類的賞心悅事,注定不會屬于那些寫字樓或者綜合體。這樣的生活方式,只能發生在某個小院子里。
比如本期我們走訪了兩位生活在北京的庭院主人:大唐春的主人趙為民,小院留住的是詩韻、琴音和茶香;馀光堂的三位主人炎龍、海燕、單雁川則是保留了古建筑的氣場,然后再將這股精氣神傳達出去。
一人獨居,是隱于市;高朋來往,就成了城市里的理想國;對傳統生活和那些文雅儀式的共同向往,讓一處處被高樓遠遠隔開的院子,在精神上比鄰。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停止建造那些可愛的舊式建筑了,也許在一切都講究經濟效益的今天,這樣的營造法式和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都顯得有點奢侈。然而,凡是奢侈的,必有人迷戀,在你看來,一片固執的土地是一種正當的奢侈,是繁重行文間必不可少的逗號,是城市里最后的詩。
你于是決定做一個精神上的釘子戶,在你的小院子里。
大宅邸里的詩意雅聚
大唐春
大唐春,這處四合院打造的人文空間很不簡單,它曾是著名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弘一法師和他的侄子、原中法大學校長李麟玉先生的居所。
主人 趙為民(北大著名教授、文化學者)
院落方位 地處地安門附近
院落關鍵字 敬、靜、凈
拜訪大唐春是在一個夜晚,將近9點我們還在路上尋找煥新胡同21號院。駛進胡同,兩邊都停滿了車。我們很是擔心這么晚的采訪會打攪主人休息,引薦我們前去的戒毓法師安慰道,“主人是個夜貓子”。路上的忐忑直到我們看見掛著兩個紅燈籠的宅門出現在眼前,推開門、跨過門檻,一瞧見入門的墻上掛著弘一法師的照片,聽到主人趙為民的熱情召喚,他親切地跟我們每一個人握手致意,招呼大家坐下喝茶,說:“進門了,就請隨意。”以及見到一院子的文人墨客,我們就踏實了,開始了充滿詩意的四合院夜談。
趙為民是北大著名教授,他的學生早已桃李滿天下,央視目前幾個當紅的主持人都是他的學生,趙本人極其謙遜、低調,幾乎每一個第一次來小院的訪客,他都會親自帶他們參觀、講解。趙為民白天常常在校園里處理學校事務,傍晚就會出現在小院,夫人也經常作陪,他熱愛這樣的生活,告訴我,“小院里,一年四季都有它各自的美。”
“大唐春”一名頗是講究,出自唐朝詩人盧照鄰的詩句“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詩句描寫了一派欣欣向榮的爛漫春色,趙為民取此名是一方面意在小院永遠充滿生機,另一方面也有“承盛唐之氣象,揚少年之精神”的內涵。
接待我們的當天他穿著做工考究的中式衣服,一雙舒適的布鞋,生活中他也常常是中式服裝,人少的時候他會親自給大家泡茶,來賓比較多他就會招呼自己的助理給大家泡茶,會很周全地照顧到每一個朋友。
來客皆是主
猶記得第一次去的晚上,一院子的文人雅士呈現的狀態給我的印象就是“自在”兩字,有的在書房揮毫、有的在樹下品茗,有的在把玩紫砂壺,有的還即興來作詩一首,似乎所有來的小院的客人又都是主人,可以在此充分展現才華和分享快樂。和我同行的另外三人,一位是法師,一位是禪服設計師,一位是游學項目負責人,我們很自然地就融入到了已經交流得頗為深入的茶友中,他們很多是小院的???,有的是國企高管,有的是企業家,但都是因為熱愛文化走到一起。
在這里,你幾乎看不見大家在互相傳遞名片,身份在小院里是平等的。一位熱愛紫砂壺的先生告訴我,他常常來,不僅被小院自身的美好打動,更因小院高水準的雅聚讓他身心愉悅、念念不舍。
在小院落座,我的第一感受是:如果你是個詩人,此刻一定思如泉涌、揮筆成詩;如果你未曾是個詩人,此刻也能翻閱腦海中對美詩美文的存檔,想吟上幾句。因為這就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景致。目之所及有海棠樹、核桃樹、香椿樹、棗樹,周圍的廂房還借樹命名:雙棠館、養和(核)、松椿居。海棠花開時特別美麗,花落時更美,而且海棠花落完是核桃花落,核桃花落完是香椿花落,香椿花落完是棗花落,然后冬天就是雪花落。所以一年四季都是花,趙為民迎合此情此景寫道:香花灑滿地,清箒掃半天。他形容,“如果我們把掃花當成是一種勞動的話,一定會覺得很煩、很臟很累,但是如果我們把掃花當成是一種修行,心情會不一樣。”掃花也是修行,妙哉!
地處地安門附近的大唐春,目前可謂是北京的“最”中心,因為自從建了亞運村、奧運村,城市建設北移了,純粹的地理中心點已經挪到了地安門。深夜,抬頭看著上空云霧中若隱若現的一輪明月,這就是這個小院的美景,環顧四周我努力想找到一處高樓的影子,可是看不到,這就是此地的可貴。趙為民告訴我們,“這個方向,這塊天空曾經出現過奇跡。”他打開手機,給我們瀏覽了幾朵他在此拍的云彩,說:“你看,這多像我們祖國的版圖,真的就是這么神奇!”友人驚呼,原來小院還能看國事呀!
抬頭隨意一個老匾就是弘一法師寫的,另外一對是豐子愷先生創作的。正房有五間,左右各兩間,還各帶了兩個小天井,格局都是原來的,主人沒有改動,只是把內容填進去了。正房的一間是趙為民的詩社,他會經常在這兒寫詩,其中有為小院寫的一首辭,“屋北有田瓜豆種,風來雨去無份,花先果后幾多忙,人到夷且簡,粗糲米茶香。不獨門墻存舊影,也將思想珍藏??蠌睦像睦m文章。燈前身已瘦,八月草初黃。”他愛舊體詩,是個大詩人,但遠不僅是個詩人。墻上還掛著他愛人抄寫的《心經》。
西廂房被主人做成了一間茶室,擺滿了主人收的各種老件茶器,延續了好幾個歷史朝代的風華,如此多博物館里才有幸看到的美好器皿,也為那一口茶增加了不少文化氛圍。步入東廂房,這是主人打造的一個音樂教室——“演音臺”,這也正好是弘一法師的字號,放在這里極其協調,主人在這里舉辦一些古琴、古箏、笛、簫、塤、昆曲、京劇的雅集,還有一些國學講座。
趙為民撰寫了一副對聯,曰“抱琴應有仲尼意,讀曲能無漁夫心”,意思是說來我這里彈琴的都得要有圣賢的境界,聽琴的人也都要是知音才行。墻上掛了一些老照片,其中一張是弘一法師,這是他演繹西洋歌劇《茶花女》男扮女裝的裝束,弘一法師幾乎在中國所有傳統文化的領域里面都能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可是,他并不排外,他唱歌劇、畫油畫。
趙為民說:“弘一法師的這種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中國的文明要發展必須是要走兼容發展的道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東方和西方的融合,這才是中國比較正確的道路。”我們今天的一個思維方式是,很愿意把傳統和現代分離了,要么說傳統不好,要么一說好就都是好,實際上國學里也有糟粕,東西方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兩條路,都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兼容的,“我覺得兩者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這就是我給這個小院要打造的一條路。”所以我看見演音臺里擺放了一架鋼琴,他打趣地說,你們誰會彈,我們就可以搬到院中演奏。
小院的氣場和包容
大唐春里的文化都是原創的,這些鮮活的文化圖標鐫刻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趙為民跟我們分享,這個小院用中國文化的語言表達就是氣場很強,如果用西方科學的語言表達就是正能量很足,這里來過很多美國的科學家,他們都說這個小院有很強的能量場,所以最適宜做頭腦風暴的事,如今這兒是出思想的地方,比如我們從這里的資料中的確看到許多中國思想者的身影。
有一張歷史照片,能很好地傳遞資深北大人趙為民打造這個小院的一個用意和目標,照片中的人物分別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北大校長蔣夢麟、北大校長胡適和北大教授李大釗,這四位20世紀的偉人,有馬克思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三民主義者,這些不同的意識形態在北京大學兼容并包,這就是北大精神,這就是中國文化精神。這才是人們眼中屹立于天地之間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的身上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所以趙為民希望在這個小院追求的是文化的內涵,而不是文化的表象。
照片邊的桌上擺了一個10年前趙老師自己手拉坯做的江西景德鎮瓷器梅瓶,當時他的老師給寫了四個字,叫“兼容并包”,燒出來之后趙老師覺得太素了,就把它放到一邊,但是沒想到今天把它拿出來往這兒一放,畫龍點睛。
心靜中感知文化
其中一間屋子是趙為民的紫砂壺作品,他不是為了做壺而做壺,而是為了把紫砂壺作為一個載體,在做提升紫砂文化的這么一件事,為此他還為每一把壺寫了一萬字的文章。幾年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來訪,趙為民就曾對他講,據我們所知,不久前聯合國頒布了世界最佳飲品,茶位列首位,中國是產茶大國,中國有悠久的產茶歷史,中國人吃茶所追求的境界是心平氣和,而心平氣和恰好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前的國際事務也可以心平氣和地來解決。
趙為民送了他一把紫砂壺。翌日,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各家媒體都發了報道,有的標題就是“北大贈安南心平氣和”。把壺送給領導人,這個不足為奇,只有當它成為公眾傳播事件,才具有文化價值。他說:“這把壺讓世界知道了中國為什么在用紫砂壺,紫砂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因此意義才深遠。”
一邊在小院吃茶,我一邊品味小院的文化,想起《寫在人生邊上》的一句話: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里沒有掛礙。只要我們的心清凈了,大唐春,就是希望營造一個清凈的開始。
于古宅里品味古雅
馀光堂
所謂的修復,其實更是一種傳承,在結合現代建筑、人居理念的基礎上重回古人的居住環境里去探究傳統文明的精髓與精致。
主人 吳炎龍(古建筑文化大家) 、海燕(傳統服飾、珠寶設計師) 、單雁川(古建筑文化大家)
院落方位 北京海淀區
院落關鍵字 修復、保護、推廣
相較于流行文化,當下傳統文化的受關注度是非常低的,在傳統文化這個大門類里,古建筑的修復則更少被人關心。難能可貴,馀光堂就是一個在做古建筑與古家具修復、保護及文化推廣的人文空間。
馀光堂在推廣古雅文化的傳播中,也聚集了一批雅文化愛好者,人文雅集常常舉辦,通常從下午開始,大家分幾撥離開,最后走的那批賓客我們時常開玩笑說“是吃過早餐離開的嗎”,言下之意,大家喜歡聚在這兒,各種精神上追求雅致、愛好相近的朋友們能在這兒找到更多小伙伴。
馀光堂有三位主人,神仙眷侶炎龍、海燕,和他們的好朋友單雁川。女主人喜歡穿著自己設計的傳統華服,我每一次見到她都是精致的妝容,她很會講究傳統服飾的搭配;男主人每次也都穿著雅致的傳統服飾,常常一兩顆精致的扣子就提升了整件衣服的氣場。
出身書香世家的單雁川先生,爺爺單士元是國學文博領域的大方之家,17歲弱冠之齡即入選進故宮從事各種類型的研究保護工作,建國后更擔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直至病逝,是故宮建院的最后一位見證人。文化世家的吳炎龍先生喜歡收藏,資深傳統領域玩家,夫人海燕是傳統服飾設計師,精通花道。炎龍表示:“這里常以琴酒茶花香諸道誠意待友,力圖以馀光堂式的日常生活,復國人之傳統,求失傳之道德,追往圣之絕學。這也是我決定要開設馀光堂的真正目的。”
馀光堂,馀通“余”,《說文解字》里指吃剩的飯,余光即不用正視的眼神去看。這個名字暗喻在認同主流文化的同時,也要看到大量被忘記、遺失的寶貴傳統、文物與民居。尤其在現代化的城市改造過程中,一間間古屋的倒塌,令人心痛不已;古人精致優雅的生活情致被摧毀,更是令人扼腕長嘆;這都是馀光堂致力于修復與傳承的。
古建筑里的老家具
馀光堂里陳列了不少古建筑里的老物件,尤其是家具、賞石,主人們把這兒當成是一個會客廳,接待四面八方的朋友,舉辦各種推廣傳統文化、中西方藝術與生活的活動。讓大家從了解古建筑中家具的內涵開始,為大家熟悉古建筑修復打開一扇門。主人希望在這樣一個空間里讓大家舒適自在,覺得沒有什么特殊的文化符號,但是又讓人感覺得到傳統文化無處不在。
整個空間的大中堂通過一個條案分隔成兩套中堂,四周有八仙桌、各種老式椅子、柜子、太湖石等,墻上掛的都是老的建筑構件和畫,整體上以明清家具居多。
每一個家具里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物質與舒適度倒在其次,這也與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相符,所以主人的廳堂布局和家具擺放都跟此有關。“比如中國古人坐椅子講究正襟危坐,說的是人要挺拔,有的椅子不適合靠,也不適合倚,倚是有扶手,沒有扶手的叫凳,但在廳堂里必須要正襟危坐。”
主人特地給我們介紹了面條柜(明代經典的純粹儲物用的柜子,上窄下寬),“如果是新的柜子,軸打磨得很光滑,柜門打開,自然松手,它是會自動關回去的,從正面和側面看它都是等腰梯形,這個緣由就是古代的手工匠人在收邊的時候往里面湊幾毫米,通過這幾毫米產生的偏軸力來自動關合。”而現在的家具根本做不到這一點,除非靠彈簧。根據可找到的文字記載,其實中國的家具工業設計都是早別的國家幾百年的。
都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看到炎龍收藏的一對山西窗花板,我們更領會了這句話的內涵。
古代的大戶人家常常把匠人請到家里做工,有些匠人甚至是幾代都在一個大戶人家里做。這塊窗花板上雕刻著主人對整個家族的寄望,上刻一個果盤是用隨形的木墩托著,是文人取天地的自然性,盤里有瓜果梨桃,叫福壽三多,有南瓜、桃子、石榴、佛手,是福祿壽。居然還有菠蘿,山西在當時怎么會有熱帶的水果呢?引人遐想,主人肯定是通商帶回來的,說明山西人匯通天下。圖案中還有香爐,說明他們家信佛;有幡,說明他們家有家廟;仔細看還有龍和鳳,說明主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畫面既具象又抽象,甚是美妙。小小的兩塊窗花板,不僅融合了主人所有的意愿,也傳達了當時的文化和家風。有些大戶人家甚至會把發家史雕刻在自己的床上。管中窺豹,只見一斑,這里任何一個小家具都能分享好多的故事。
主人告訴我們,他們在講收藏理念時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使用者的思想,不是一味求財。也希望大家如若收藏家具,不要僅注重收藏材質,更應該的是收藏文化。
許多來馀光堂的朋友,第一次來都是滿肚子疑問,但當第二次、第三次光顧時,都會帶著問題來討論,說明回家無論是跟別人探討,還是看書,還是自己思考,都做功課去了,這讓主人特別欣慰。除了古家具,馀光堂里其實琴棋書畫詩酒茶花樣樣不缺,這里還經常舉辦小型畫展和雅集,我們甚至還在當天欣賞到了幾幅殊勝的唐卡。
堂室內外的雅集
松樹一株,女蘿攀附,枝葉扶疏,亭亭如蓋。松下有竹數竿,折旋向背,蒼翠搖曳。樹下有一人撫琴,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道具除琴案外,僅一幾,幾上置薰爐。主人公對面,設小巧玲瓏山石一塊,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聽者三人,承載三種不同神態。這是宋徽宗趙佶所繪的《聽琴圖》。
在馀光堂一次的雅集中,這幅《聽琴圖》成了主角。馀光堂主人邀集了花道、茶道、賞石、服飾、香道、古琴、古玩、古代家具等各個領域的老師,匯聚一堂,以各自的專業,講述對《聽琴圖》的各自理解。“比如研究古代家具的老師,從琴案、幾的形制,分析和判斷使用者的身份、人物背景?;ǖ览蠋煆墓哦χ胁寤ǖ娘L格,來判斷當時聽琴的場面是何種氣氛與情調……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后,再一起討論研究。”
在雅集上,朱海燕專門找了化妝師來,她自己充當服裝師—平時她自己設計傳統華服,經常為朋友們設計制作中式服裝—讓來參加雅集的朋友們換上中式華服,妝容整齊,再坐下來靜靜聆聽老師們的講解。
正如古人沐浴焚香后,才能開始彈琴一樣,換好衣裳,化好妝,再坐下來,感覺就完全不同。儀式感刺激了人的感官,衣香鬢影里,人對穿越時空的畫作內容會產生更多聯想,在玩兒的過程里意識到這不止是“玩兒”。賞《聽琴圖》這樣的雅集,馀光堂幾乎一周就會舉行一次。
馀光堂目前活動空間不止一個,位于京西玉淵潭公園附近的空間,是他們的主營陣地,幾個朋友的人文空間也是馀光堂伙伴們愛去的地方,比如一家傳統宣紙的制作坊,炎龍為整個空間打造了傳統的布局。“今年,我們還計劃模擬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營建一個人文空間體驗館,讓更多的現代人能夠體驗一種已經逝去的氛圍。”最近,炎龍、海燕甚至開始把自己的別墅做一個戶外的延展,打造一個別致的人文空間。
其實馀光堂所致力的古建筑修復,也是一種文化保護。由于痛心于許多頗具歷史意義的文化民宅就在城市建設和開發中被推掉了,這兩位主人就幫助那些要收藏老宅子的藏家,努力搶救全國各地比較好的老宅子,重選新址使其恢復。
修復的過程中要把所有的東西都從原地移走再建,這期間可能會發現原物件不夠了,比如梁不夠了或者磚不夠了,就會根據那個地方建筑的特點修復還原,甚至需要動用兩三個老宅的原材料才能恢復成一個新宅,然后再結合現代生態住宅的理念,重新實現其使用功能。
這些老宅子也可謂是大個的古董,正如很多人會去收藏瓷器和玉器,但從收藏的角度來說,其實最大的收藏物件是老宅子。住在里面,哪怕待在里面,你就能品味到古人居住生活的意趣,品味現代建筑遠遠比不上的建筑創造力,你很難不愛上傳統文化。但是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發現這些老宅子,這正是馀光堂主人所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