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欄馬圈】王受之專欄 “莫佛西斯”自由派圈子(上)
1990年代到2010年之間,集中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西面的一個小城市圣塔莫妮卡的建筑師在解構主義方面做得有聲有色,以至被稱為“圣塔莫妮卡派”(Santa Monica School)。
1990年代到2010年之間,集中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西面的一個小城市圣塔莫妮卡的建筑師在解構主義方面做得有聲有色,以至被稱為“圣塔莫妮卡派”(Santa Monica School)。
因為工作關系,我和其中許多人都熟,他們的圈子其實比外面人想象的松散,與其說大家緊密,倒不如說是因為風格方向類似,被理論界歸類為建筑流派而已。
形成建筑流派圈子的方式,國內外有一定的差異。在國內很多和自己畢業的母校、師承有密切的關系,和畢業之后分配工作的單位有密切的關系。
國內較有歷史的建筑學院不多,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建筑工業學院(現在叫做重慶大學B區)、華中和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筑學院等屬于第一梯隊的院校,這是畢業生自成圈子,特別是師出名門的那些人更加緊密,比如在清華,如果本科、碩士、博士都是吳良鏞的學生,就是一個高密度的圈子。
除此之外,在國內那些大的建筑設計院工作的關系是第二類型圈子的形成依據。
因此,如果你不是那些特定大學甚至是特定導師的弟子,又沒有在特定建筑設計院工作的背景,基本難以進圈子。除了極少數幾個人之外,國內建筑師一般沒有在建筑設計的意識形態、審美立場上過于頑固的堅持,因為國內建筑系歸入理工科,應用性突出,比較缺少西方綜合大學中人文氣息很濃厚的建筑學意識形態、哲學社會學色彩性,國內因建筑意識形態、審美立場而形成的圈子就少。而后者恰恰是西方建筑圈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1991年,我開始接觸一個新的西方建筑圈子。那一年,還在圣塔莫妮卡的南加州建筑學院(The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簡稱SCI-Arc)負責人邁克·羅湯蒂(Michael Rottoti)委托我工作的大學副院長約見我,希望我去他們學院兼課,主要講述東西方在審美、設計上的差異。
我當時住在洛杉磯的市中心,靠近日落大道(Sunset Blvd)旁邊的一個區。我們通了電話,約好了時間,因為第一次去,我還查了地圖才動身的。
那一天,我開著自己那輛破舊的普利茅斯(Plymouth Champ),按照地址找到了一間巨大的廢棄工廠的廠房,看架勢原來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機械工廠的車間,梁上還有起吊用的天車,整個廠房很單薄,是大片的波紋鍍鋅板掛在鋼架上做的,那些鍍鋅板都已經生銹,整個建筑銹跡斑斑,有些地方還透風漏光。我在停車場停好了車,走進學校,廠房里面做了一些間隔,看見學生在做建筑模型。
羅湯蒂和他的合伙人湯姆·梅恩( Thom Mayne, 1944-)在等我,他們當時合伙開設莫佛西斯設計事務所(Morphosis),也兼顧這個建筑學院的正副校長。我們很開心的談了各方面的問題,也就為我后來在那個學校教課奠定了一個基礎。而從那次見面以后,我就和羅湯蒂、梅恩認識了,時常參加他們的聚會。羅湯蒂的女友叫做阿普爾·格拉曼(April Greiman),是平面設計上第一個用電腦做設計的人,在設計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為羅湯蒂認識,日后更加成為好朋友,介紹我進入美國平面設計圈子,那是后話。
莫佛西斯設計事務所(Morphosis)在當時已經是在美國比較有影響的一個建筑事務所了,這個事務所是在1971年由湯姆·梅恩和利維奧·桑蒂尼(Livio Santini)、詹姆斯·斯塔佛德(James Stafford)和邁克·布里克勒(Michael Brickler)組成的,1975年邁克·羅湯蒂(Michael Rotondi)加入。
莫佛西斯早期并沒有多少項目,因為梅恩的兒子在帕薩迪納我工作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Pasadena)上學,在學校里認識一些同學,同學家長來找莫佛西斯設計,這樣才慢慢建立建筑業務關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