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的文化版圖罐罐茶、放信茶、油茶……
說起貴州茶的文化味道,最具特色的民俗是烤茶。一個小砂罐、一個水壺、一個茶器皿,三五個人圍著火盆自烤自飲,亦稱罐罐茶。
我們要在貴州全省樹立以文化底蘊“泡制”茶葉品牌,依托17個世居民族獨特的飲茶文化助推茶產業、茶品牌發展。
可追溯的科學數據、標準化的拼配和透明的價格體系,是黔茶產業化的目標(貴州省農委供圖)。
中國是世界上種茶、制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而貴州又是中國種茶、制茶和飲茶最早的地區之一。
五千多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造就了貴州特殊的地貌和氣候條件。千百年的茶葉生產、加工、貿易、飲用、食用,17個世居少數民族參與和創造,歷史積淀、汰選,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貴州茶文化資源。
貴州茶文化,從夜郎古國的茶馬古道走來,從高山深壑的迷霧深處走來,從侗族的“干勁湯”、仡佬族的“三幺臺”里走來,在時光的隧道上定格,滋養黔人,芬芳國人,縱橫千古,飄向海外。
獨特的文化味道
貴州古老而神秘。無疑,這古老與神秘,也與由茶葉而衍生出的龐大茶產業體系,與悠久深厚的茶文化有關。貴州地處世界茶樹原產地的核心地帶,茶葉文明由此發祥。貴州高原至今得存的古茶樹群落與唯一的茶籽化石,以及至今保持著原生狀態的民族民間茶文化,昭示著黔茶的綿長悠遠。不僅人類飲茶的文明從這里起步,茶葉的貿易與茶文化的傳播也從這里出發,漫漫茶馬古道與鹽茶古道,在歲月的深處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古往今來,貴州茶以獨特的方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多少與茶有關的民風民俗,還在活潑奔放地描繪千百年來的貴州茶事,活脫脫就是一組組打油詩、順口溜,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說起貴州茶的文化味道,最具特色的民俗在畢節、威寧等一帶老百姓常喝的烤茶。一個小砂罐、一個水壺、一個茶器皿,三五個人圍著火盆自烤自飲,亦稱罐罐茶,這種喝茶方式在貴州境內由來已久。
傳統的烤茶用的是木柴燒火,其味純正,茶香具有特色,烤茶的香味很特別,有一股焦香味道,比起煮茶、泡茶獨有韻味。
傳統喝法有兩種,即眾飲和獨飲,但兩種方式的飲法基本一樣。眾飲雖然人較多,但每個人都必須用一個砂罐,這是最特別的地方。每人一個盛茶湯的杯子,開水大家可以共用一壺??局浦种械南悴?,這種當地被喚為“烏撒烤茶”的眾飲過程,充分展示出彝族烏撒文化中的茶文化特質。當地人認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處:提精神、助消化、抗病魔、保健康。
貴州是個多民族的山地內陸省,特別是民族的飲茶習俗古老而獨特。貴州苗族、仡佬族、土家族,是世界較早發現茶葉并且加以利用的民族。今天,在貴州的許多苗寨,初次提親時男方要托媒人向女方送一份“放信茶”的禮物表達求婚意愿,如果女方收下,表明這事有望,如果被退回,那就則表示沒戲了。這種茶禮如今在婚嫁風俗上有很高的地位,所謂“一家女不吃兩家茶”,就是用茶表達對愛情婚姻的忠貞。
在貴州黔北地區,至今仍淬吃“油茶”的嗜好,這是當地人最愛吃的一種茶食。勤勞的山民披星出工,踏露收工,午飯就是妻兒送去的一缽香氣襲人的油茶湯和一缽冷飯,茶飯泡在一起吃下,又開始干活,正如當地古老民謠所唱:“炒油茶泡冷飯,越吃越肯干。”
貴州的茶文化,獨特之處在于她是原生態的文化元素,歷史上,貴州山區都是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角落。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島,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說。在其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貴州的17個世居少數民族創作、繼承、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在發現、利用茶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在這些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禮、禮儀、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貴州土著居民獨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茶文化。
不斷演變的飲茶文化,形成了今天貴州獨特的區域茶葉品牌。片狀的代表有湄潭翠芽,球狀有雷山銀球茶,那顆粒狀的猶如珠寶般高貴的就是“綠寶石”,卷曲型的首推都勻毛尖。不僅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且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特別是內含的鋅硒元素,更是被專家稱道。
黔茶文化的沉浮
前些年,經常聽到貴州的茶企講述同樣重復的故事:為了提升貴州茶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他們多次帶茶葉到全國各地參展,最讓他們尷尬的是,幾乎每個喝過貴州茶的客人都非常吃驚地問道:這是貴州的茶嗎?貴州真的產茶嗎?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客人之問總讓貴州茶企哭笑不得。
近年來,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貴州加快了茶產業發展步伐,2013年茶園面積發展到611萬畝,躍居全國第一大省。隨著市場推廣力度的不斷加大,知曉貴州不僅產茶,而且產好茶的人也越來越多。對“貴州產茶嗎”等令貴州人尷尬的問題減少了。但是,把貴州茶放在全國來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
位于祖國西南的貴州高原,真像羅貫中《三國演義》里描述的那樣,是一片“人多不習教化”的“不毛之地、瘴疫之鄉”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追尋歷史的跫音,我們發現,貴州茶文化在歷史的不斷進程中,有著她光彩奪目的一頁。
翻閱唐代陸羽《茶經》,對貴州茶有明確的記載,“茶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古代的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就是指今天的遵義,銅仁等地。筆者通篇讀下來,陸羽在《茶經》記敘各地產茶中,惟一用“其味極佳”對貴州茶作了的高度評價。陸羽在《茶經》中,還將播州(今遵義地區)、思州(今黔東南、黔南一帶)列為全國六大茶區之一??梢?,貴州茶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聲名遠播,久負盛名。
但是,遺憾的是,從蜀漢政權到隋唐宋元,歷代統治者對貴州的著眼點都離不開軍事價值,從未將這片地區納入國家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的重點,加上貴州自身環境的封閉性與經濟基礎薄弱,落后自然一天天累積下來。盡管貴州先后有20余只茶葉作為貢茶走進了宮廷,但由于多種原因,并未發揮他應有的品牌效應和經濟價值。
“高山云霧出好茶”正是貴州真實的寫照。外界對貴州茶知之甚少,不僅與貴州經濟相對落后有關,更與貴州茶文化的傳播有關。
近年來,不少論著形容貴州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是一個充滿神秘魅力的樂園,正是人們開始發現貴州的結果。事實上,貴州這片土地,無論在生態資源、氣候資源、軍事戰略地位、經濟發展潛力方面,或是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方面都有她獨特的優勢。
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之前,我國古代史料就早有關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始生產地和茶市的記載。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漢武帝時,巴郡的茶葉被運到甘肅武都出售。巴郡包括今貴州境道真、務川、德江、習水等地。
當代茶圣吳覺農在他的傳世之作《茶經述評》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的《中國茶經》中,用大量歷史資料和近代研究成果,明確了貴州是茶樹原產地。
有兩個例子為史書的記載提供了有力佐證:1980年7月,在晴隆和普安兩縣交界處的營頭大山上發現了一枚疑是茶籽的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該化石確定為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有100萬年以上;二是中國著名茶葉專家李聯標1941年在務川老鷹山巖上首次發現中國野生喬木型大茶樹,改寫了駐印英軍勃魯士少校宣布的“印度阿薩姆皮珊新福區是世界茶葉起源地”的結論。
經有關部門考察,貴州境內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資源就達600余種,千年以上的古茶樹近千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厘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我國保存茶樹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歷史的輪回總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貴州在世界茶樹發源地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在推動我國現當代茶產業發展中,貴州在現代中國具有了特殊的歷史意義與人文價值。
歷史在1939年給了貴州一個莫大的歷史性機遇,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貴州,于國難中開啟了中國現代茶葉科研,示范種植推廣之先河。1939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年之后,代表國民政府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總公司的40余位國內知名茶葉、昆蟲、農業、森林等專家來到貴州湄潭,開始籌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級茶葉科研生產機構——中央實驗茶場,并由此推開了中國現當代茶業的第一扇大門。使貴州湄潭在10年時光里一度成為中國現代茶葉的科研和種植推廣中心之一,書寫了中國現當代茶葉發展史的新篇章。
在如今的貴州湄潭,我國最早的茶工業化遺址和茶葉機械化生產線還保存完好,不同時期的木制紅茶生產線、民間木制茶機具、各類現代金屬茶機具、各種茶葉包裝盒及樣品、標本、圖片、手稿等成千上萬件茶文物,其數量之大、品種之多、保存完好度,十分罕見,不僅見證了我國茶工業的開始,更是奠定了貴州在中國現當代茶業發展的歷史性地位和基礎性地位。
如此看來,貴州不僅是茶樹原產中心地,也是茶葉利用、飲用、商業化、人工栽培等方面出現最早的地區之一。
如何推廣黔茶文化
2013年,貴州茶園面積經過短短7年的發展,達到611萬畝,躍居全國茶園面積第一大省。為了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貴州省政府于2014年4月正式出臺了《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旨在通過三年時間的努力,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園面積700萬畝以上,其中投產茶園500萬畝,形成加工企業3000家以上,茶葉年產量27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超過500億元,農民人均茶葉收入達到1000元。
從幾年前小作坊抱團沖擊全國市場,到今日茶企兵強馬壯集結出征,今日的黔茶,再次踏上了出發的新征程。
打開世界版圖,你更會驚奇地發現,貴州是國內唯一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態茶區,也是中國最適宜種茶的區域之一和高品質綠茶的重要產地,茶籽化石和大量的古茶樹群在貴州發現就不足為奇了。
縱觀世界茶葉產區,還沒有哪個地區像貴州那樣,集生態,品質,質量安全,茶樹起源,現代茶工業為一身的絕對優勢,貴州茶深厚的茶文化,只是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忘了。
如何發揮文化的力量,向全世界宣傳,推介貴州深厚的茶文化,這是新時期茶產業轉型發展中,貴州必須面對和思考的。沒有文化的產業,是沒有生命力的產業,文化是產業的根基,特別是茶產業,顯得尤為重要。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再次出發的黔茶產業,不僅是產品的出發,更關鍵的是文化的出發,文化的輸出。從全國來看,無論是家喻戶曉的鐵觀音,或是普洱茶,它們能走進千家萬戶,輸出的不僅僅是茶葉本身,還有本地茶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反觀貴州茶產品,具有貴州元素的特質較少,或者說做得不夠。因此,從政府到企業乃至民間,我們要在全省樹立以文化底蘊“泡制”茶葉品牌,依托17個世居民族獨特的飲茶文化助推茶產業,茶品牌發展。
在產品包裝上,我們要改變過去沒有地域文化的包裝,更多體現貴州元素,高山,生態,民族特色等。
在文化傳播上,多年來,我們出售的茶葉都是走“啞巴茶”的銷售方式,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溝通不夠。我們要開發獨具特色的貴州茶藝表演,茶文化工藝品,茶文化刊物,使得消費者不僅品到貴州好茶,還能真切地感受到多姿多彩的貴州原生茶文化。
在文化品牌打造上,我們要取長補短,張揚貴州茶文化的特質與個性。如“世界茶樹起源地中心”,“中國當代茶業發展的起源地”,“中國茶工業遺址保護地”“世界茶籽化石發現地”等文化名片。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加大貴州茶文化的非物質保護,如湄潭翠芽,都勻毛尖,綠寶石等品牌在加工工藝的保護,特別是要對民間流行的飲茶生活方式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如土家族罐罐茶,像黔北婚禮中的“放信茶”、“吃油茶”等獨具貴州特色的茶文化,茶飲俗,生活方式的保護。在保護的同時,我們還要加大利用與開發,使之為我們產業服務,為品牌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與特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如果沒有民族本身的獨特價值和文化屬性以及傳播方式,就不會是世界的。因此,我們必須要立足貴州,放眼世界的眼光,走差異化的文化研發及傳播之路。
今天的貴州,“幽深不見人,蒼翠萬千里”的景象讓來過貴州的人流連忘返。在據農業部對貴州茶葉質量安全的抽檢中,貴州是全國唯一合格率達到100%的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孕育了獨特的品質。
貴州茶是中國茶的一扇窗子,推開它,就是推開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茶的物質與精神的世界。
(作者系西部開發報茶周刊主編、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