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為何改算法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此次將“研發支出”納入GDP核算體系,更多的是為了增加GDP數據的準確性和國際可比性,而非“保增長”。此前曾被提及的有關住房與土地等的收入是否一并納入新核算體系,目前尚未可知。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此次將“研發支出”納入GDP核算體系,更多的是為了增加GDP數據的準確性和國際可比性,而非“保增長”。此前曾被提及的有關住房與土地等的收入是否一并納入新核算體系,目前尚未可知。
最快從2015年起,中國的GDP計算將增加一個新元素——研發支出。這將有可能帶來1萬億元左右的GDP總量增加,此前研發支出被視為中間消耗而沒有計入。
這一次中國在國際標準上沒有滯后太多。2009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通過了最新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SNA2008”。2013年美國第一個開始采用此新標準。
2013年11月,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就在中國經濟學年會上透露,國家統計局將按照最新國際標準修訂GDP核算方法,新增或重新修訂包括研發支出、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入和雇員股票期權等五塊內容。
最新的消息是,國家統計局日前已初步完成新的國民經濟核算修訂方案,重點是將研發支出納入GDP核算,預計年底前報送國務院,有望在明年正式實施。
無關“保增長”
新方案最重大的變化是,將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投入等計入GDP。
這會導致GDP總量大增。
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190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9%。以研發支出3/4轉為GDP計,2013年中國GDP總量可能會增加1萬億元左右。
一種解讀認為,在一季度GDP增長放緩至7.4%的背景下調整GDP計算方法,有為GDP“保增長”護駕之嫌。
但在專業人士看來,這是外行話。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按不同口徑(改革前和改革后)計算的GDP的數量當然是不同的,但不會因此增加GDP的增長量。因為統計方法改革后對以前的數據也要重新計算,分子分母同時加大,對指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