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股為何從少數人的游戲變成“抽獎狂歡” IPO重啟新邏輯
新股依然不敗,但監管層強力把過去少數機構享用的這塊蛋糕分給了更多散戶。在這一充滿爭議的新舉措背后,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理念的悄然升級。中國股市擁有全球數量最多、最為活躍的個人投資者,如何真正建立適應現實土壤的規則,關乎這個市場的未來。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因為監管層對因高價超募帶來的老股減持比例進行了嚴格限制,承銷保薦機構現在在市場詢價時便主動剔除大量高報價以便達到標準,很多機構便因此被踢出了打新盛宴。
新股依然不敗,但監管層強力把過去少數機構享用的這塊蛋糕分給了更多散戶。在這一充滿爭議的新舉措背后,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理念的悄然升級。
中國股市擁有全球數量最多、最為活躍的個人投資者,如何真正建立適應現實土壤的規則,關乎這個市場的未來。
中國股市迎來了一場空前的“打新”奇觀。
2014年6月26日,龍大肉食等三只新股上市,攪動了整個股市。此前,暫停一年多的IPO曾在2014年初重啟,但受挫被迫再度暫停,直到此番重新開閘。
上市當天,“新股不敗”神話再度上演:三只新股在集合競爭階段便因達到20%漲幅上限而在首筆成交后便臨時停牌,復牌瞬間又全部達到44%漲幅上限。
而在隨后的一周內,三只新股創下的打新紀錄被屢屢刷新:7月1日上市的聯明股份以0.44%的申購中簽率創下“中簽率最低”紀錄;而一心堂則以2034.65億元的規模成為近期的“申購凍結資金”之最。
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9只新股上市申購凍結金額共計9221.98億元,這意味著平均每只股票凍結資金超千億元。
歷年IPO發行規模和家數統計(2006-2014)。
打新股“抽獎”狂歡
無論是打新機構的失落,還是散戶們的意外驚喜,均與監管層在新股重啟后的規則變化有著極大關系。
在空前旺盛的“打新”熱情背后,資本市場機構們的打新收益卻迅速縮水:數以百億計的打新資金面臨的是不足1%的申購中簽率——業內人士戲稱,“比押世界杯難多了”。
這是因為,在新的申購規則下,原先只有少數機構得以“入圍”的打新市場,變成了一個更多人參與的超級輪盤。
但對于過去很難中簽的散戶們來說,1%的中簽率卻成了刺激無比的“抽獎游戲”:知名編劇六六在微博上“炫耀”道:“雪浪環境14買的,都34了還封停沒打開。要是每只股票都這樣,我就笑暈了。”
截至7月3日,一共上市的9只新股連續漲停,換手率極低,中簽的中小投資者們意外地發了一筆“橫財”。
無論是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