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眼中的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制度 “要強調保護,也要注意平衡”

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鄭勝利看來,行政處罰雖然效率極高,但沒有經過“程序上的對抗”,往往工作不夠細致,甚至會有失公允,更重要的是,“知識產權是私權范疇,為什么要動用納稅人的錢替私人維權呢?”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趙玲瑜 邵克

 

2014年6月28日,上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知識產權國際交流會議,最高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孔祥俊正在演講。 (BLGSeven·祺帆供圖/圖)

編者按:上期本報刊發了對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前首席法官蘭德爾·雷德的訪談,及“業界眼中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問卷調查。這期我們把重心放在國內,聚焦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

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也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參與者”。這套體系如何革新,包括最高法院在內的知識產權庭法官、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學者提出了他們的看法。

在鄭勝利看來,行政處罰雖然效率極高,但沒有經過“程序上的對抗”,往往工作不夠細致,甚至會有失公允,更重要的是,“知識產權是私權范疇,為什么要動用納稅人的錢替私人維權呢?”

中國將刑事處罰引入知識產權案件。“各國在專利保護上普遍不采用刑事手段,甚至曾經規定刑罰的個別地方如臺灣也改弦更張,采取了祛刑罰化的措施”。

“我們的版權保護,很多時候還依靠公安、部委這樣‘中國特色’的保護方式,不能完全依靠司法訴訟維護公平競爭。另一方面,現在對侵權處罰的金額太低,有時只有10萬元人民幣,根本沒有效果。”

2014年7月14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正與“今日頭條”陷入侵權糾紛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抱怨道。

“的確,國外類似的判罰金額很高,我們的判罰也要上升到這個程度。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實際上就是給創造的智慧之火‘加油’。”李克強回應。

7月11日,在會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高銳時,李克強說,“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用好知識產權就能激勵創新,是給創新的火花加油。”

如何避免公權力過度介入,如何實現保護與創新的平衡,在6月28日由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法律應用專業委員主辦,BLGSeven·祺帆承辦、南方周末作為戰略合作媒體支持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知識產權國際交流會議上,這些都是與會者關心的共同話題。

“這是一件煩人的事”

盡管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沒有人能夠否認的是,中國距離“智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