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開塑化劑“黑匣”
中國目前塑化劑暴露的范圍有多大,是否已經到了危害健康的臨界點?這些信息大多隱藏在學者發表的論文中、決策者的案頭上和未經公開的評估報告里。要實現“去塑化”目標,不僅需要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與風險交流,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舉措要公開透明。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余安琪
目前塑化劑已經普遍存在于各類食物中,國家級機構完成的評估報告未必能迅速公開,塑化劑更像是一個亟待各方撬開的“黑匣”。
中國目前塑化劑暴露的范圍有多大,是否已經到了危害健康的臨界點?這些信息大多隱藏在學者發表的論文中、決策者的案頭上和未經公開的評估報告里。要實現“去塑化”目標,不僅需要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與風險交流,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舉措要公開透明。
舌尖上的塑化劑
假如要拍攝一部《舌尖上的塑化劑》,解說詞可以這樣寫:油條,一種風靡中華大地的早點美食。每天清晨,從你嚼著塑料袋包著的那一根熱氣騰騰的油條開始,你的身體便開啟了代謝塑化劑的奇妙旅程。這是人類不懈地破壞環境之后,大自然所能給予的最無私的饋贈……
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以下簡稱PAEs)是一類常見的塑化劑,廣泛應用在塑料制品和食品包裝材料中。同時作為全球性的食品和環境有機污染物,PAEs已經在水、土壤、空氣中普遍存在并富集在各類食品中。動物實驗表明,長期攝入PAEs可造成生殖和發育障礙。
中國目前塑化劑暴露的范圍有多大,是否已經到了危害健康的臨界點?答案并不明晰,這些信息大多隱藏在學者發表的論文中、決策者的案頭上和未經公開的評估報告里。
2014年6月27日上午九點,國家衛計委官網悄然發布了備受公眾關注的白酒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結果。這是2012年酒鬼酒塑化劑風波以來,有關部門首次公開相關信息。這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塑化劑問題走向社會共治的開端。
遺憾的是,消費者看到的只是基于白酒評估的“小報告”。
南方周末記者獲悉,由于在環境和食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廣泛遷移,目前塑化劑已經普遍存在于各類食物中。因此在開展白酒評估的同時,國家級的評估機構還收集了谷類、蔬菜、乳類、禽畜肉類、水產品、飲用水、蛋類、飲料、方便面、植物油、果凍、調味料等各類食品中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含量數據,以評價消費者的塑化劑總體暴露水平,這被稱為“大報告”。此外,與白酒一樣,食用油也是被評估的重點項目。
但是,無論是“大報告”還是關于食用油的“子報告”都并未與白酒塑化劑問題一并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