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議就不叫北大了”北大校方首次回應“燕京學堂”爭議
有人曾用“面目模糊”形容此次“燕京學堂”事件中的北大校方。南方周末記者在北京大學校長辦公樓105房間見到了燕京學院辦公室主任姜國華、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蔣朗朗,這是北京大學校方首次、也是迄今惟一一次直接面對媒體,回應“燕京學堂”引起的爭議。
責任編輯:劉小磊 袁蕾 李曉婷 實習生 孫玉彤
“燕京學堂”選址北大靜園,學生用行動表示反抗。但反抗顯然受到了來自校方的壓力,很多學生不敢署名和露面。
有人曾用“面目模糊”形容此次“燕京學堂”事件中的北大校方。
2014年7月12日下午,南方周末記者在北京大學校長辦公樓105房間見到了燕京學院辦公室主任姜國華、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蔣朗朗,他們各自拿著一疊打印出來的材料。“為了你這個采訪,我花了不少時間,學習研究相關文件與材料。”蔣朗朗說。
這是北京大學校方首次、也是迄今惟一一次直接面對媒體,回應“燕京學堂”引起的爭議。
“全校教授大會的確沒開過,也不可能開”
南方周末:建立“燕京學堂”的初衷是什么?內部經過了哪些論證?
姜國華:我覺得這不是倉促的決定。“燕京學堂”是2013年初開始籌辦的,我們肯定是經歷過正式的調研。校領導以及“燕京學堂”參與者,比如說蔡洪濱、王博(注:均為燕京學堂副院長),中間都組織過一些座談會。劉偉副校長2013年牽頭成立論證小組,后來又有了第19次黨政聯席會,在該次會議上成立了“燕京學堂”建設領導小組。這兩次會議我都沒有參與。我個人是2013年12月,領導小組成立后,才被學校任命做“燕京學堂”辦公室主任的,也就是說任命我的時候,“燕京學堂”已經啟動很久了。中間的座談會,不見得每次都有記錄。
蔣朗朗:2013年初學校就開始籌備、醞釀“燕京學堂”。醞釀過程中,學校陸續搜集了各方意見提出方案。在第19次黨政聯席會之后成立了“燕京學堂籌備建設辦公室”,發了紅頭文件,這是全校師生都看得到的。
王恩哥校長上任后,每周四下午,都有個例行的教授茶敘——約一個或者約幾個主任、教授一起喝茶,跟他們溝通學校方方面面的事,其中有一項就是“燕京學堂”。王恩哥校長還和一些著名教授,比如說文科的資深教授溝通過。
王校長和主任級別的基本都溝通過。他自己不也說過了,“個人前后以我的名義召集十數次(會議),小的七八人,大的上百人”。
南方周末:但不少北大教授在2014年5月5日校方正式通稿發布后,仍然不知道“燕京學堂”這件事。
蔣朗朗:舉個例子。當年中文系辦雙學位項目,最初也是中文系的行政辦公會決定的。首先在行政辦公會這個范圍醞釀,然后由主管教學的主任提出方案,行政辦公會討論多次。當然內部也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在最初決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