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學堂”:令人費解的“住宿制學院”

既然“住宿制學院”是體現“燕京學堂”“精英色彩”的一個要素,而引起巨大爭議的、靜園六院區域的改建也都緣由于此,那么,我們不妨來推敲一下:“住宿制學院”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責任編輯:劉小磊

北大女生在靜園留影,手里的紙條上寫著“守護靜園”字樣。 (靜園小組供圖/圖)

編者按

北京大學是高校中的領頭羊,群望所屬,觀瞻所系,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燕京學堂項目,作為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一種探索,當然要集思廣益,謀定而后動。毛亮老師的文章,對這個項目提出了質疑。他的出發點,無疑是希望北大能辦得更好,這是不勞多說的。

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應該更多地讓本國學生有機會融入世界,同時讓外國學生有機會融入中國。“國際化”教育是要為所有學生打破教育制度中的藩籬和隔閡,而絕非再去人為地制造“小圈子”和“小團體”。若從待遇和生活條件而言,燕京學堂確實具有所謂“國際化”的水平,但要就學理、制度和精神價值而論,燕京學堂與“國際化”教育的理念可以說完全是背道而馳。

北大最近一件鬧得沸沸揚揚的大事,是“燕京學堂”的開辦。這個“學堂”甫一亮相,便被稱為“北大近年來最為大膽的教育創新工程”。除了北大師生還愿聞其詳的“巨額捐贈”、“高額獎學金”和“哈佛標準的教授預算”之外,這個培養“一年制中國學碩士”的“住宿制學院”,已經被貼上了諸多“標簽”:“高端學術”、“全球獨創的中國學”、“未來世界的精英領導者”、“由皇家花園改建而成”等等。

炫目固然炫目,不過,就像許多匆忙“上馬”的“工程”一樣,怕的就是推敲。

北大英語系主任高峰楓已有專文論及這個學堂的幾處“不禁推敲”的地方。在高文所說的幾點之外,“住宿制學院”的名頭,也是“燕京學堂”的一個“亮點”。在英文網頁上,“燕京學堂”被著意描繪成一個由“皇家花園”(former Imperial Garden)所改建而成的“住宿制學院”(residential college),暗示著“住宿制學院”與“精英教育”和“高端學術及人才培養”等等概念之間的密切聯系。

果真如此?

我們先不忙于聯想到《圍城》里那位也曾在“三閭大學”力推師生“同吃同住”、開口閉口“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的教育部督導大人。既然“住宿制學院”是體現“燕京學堂”“精英色彩”的一個要素,而引起巨大爭議的、靜園六院區域的改建也都緣由于此,那么,我們不妨來推敲一下:“住宿制學院”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住宿制學院意味著“高端”和“精英”?

說一句客觀和“去魅”的話,“住宿制學院”不過是今天世界上諸多大學組織形式的一種,它沒什么“特殊意義”,而且和“高上洋”也不搭界。確有“住宿制學院”制的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但還有更多的、采取同樣制度的大學水平一般,默默無聞。同時,沒有采用“住宿制學院”制度的大學,也有很多躋身世界一流。如果我們看一下教育界常引用的“QS世界大學排名”,就會發現位居前列的學校中,絕大多數都不是“住宿制學院”制的大學。

那么,“住宿制學院”是否就意味著“高端”和“精英”?

若從起源來看,可能恰恰相反。遠的不說,牛津大學應是一所典型的、實行“住宿制學院”制的大學。我手邊恰好有一本歷史學家G.R.埃文斯(G.R.Evans)所著的《牛津大學新史》(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 New History)。按照埃文斯的記述,牛津大學創立之初,和當時包括現在的大學建制大同小異,它的核心也是由不同的專業系科組成(稱為faculty,其意思就是“系”)。后來,由于聚居牛津求學的學生越來越多,食宿生活成為問題,且不斷引發市民和學生的暴力沖突(所謂town and gown之間的沖突),所以開始出現一些專門提供學生食宿的宿舍(當時稱為House或Hall)。它們設立的原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