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40717)
先后有2名廈大考古系女生舉報該系教授吳春明,聲淚俱下控訴吳長期“誘奸”自己的“獸行”。然而,所謂“誘奸”背后被忽視、被扭曲的師生戀,更應該引人思考。師生戀,既有可能是教師利用權力進行性脅迫,也有可能是學生用性來換取不當優勢。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陳霞
N0.1 國企造成哪些效率損失?
《上海經濟評論》 2014年7月15日 劉瑞明
(原文摘編)在轉型期,對國企的補貼及其效率損失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通過財政補貼損害公共服務和整體效率。當國有企業面臨虧損破產時,國家往往要對國有企業進行救助。
(2)通過金融壓抑和所有制歧視的手段隱性補貼國有企業,造成金融體制的扭曲和效率損失。在轉型過程中,中國保持了高度的金融壓抑和信貸所有制歧視體制,最典型的幾個特征是國有金融壟斷、利率管制、信貸過程中偏向國有企業等。目的是通過金融壟斷體系下的信貸偏向和低利率對低效率的國有企業進行隱性補貼。
為什么近年來國家對金融體制的改革屢屢不得其力、民間金融總是不能得到發展,因為,只要還有大量的國有企業需要隱性補貼以維持生存,就需要繼續維持金融壟斷的體系。
(3)通過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對低效率的國有企業進行隱性保護和補貼。中國地區間的地方保護造成了大量的效率損失。
(4)通過維持上游要素市場壟斷來征收隱性稅收和補貼大型國企。最近幾年來一小部分大型國企尤其是央企的利潤非常豐厚,主要是由上游要素市場壟斷帶來的。
改革以來,雖然處于下游的產品市場基本實現了競爭,但是,在資本、金融、石油、電力、電信等一部分上游要素市場領域,依然維持了少數大型國企壟斷,即“上游要素市場壟斷,下游產品市場競爭”。上游要素壟斷企業卡住了整個經濟的脖子,它們可以向下游市場企業征收隱性稅收,而這種隱性稅收最終通過產品市場轉嫁給了消費者,造成了人民福利的損失。
通過對這幾條途徑的梳理和研究,國有企業通過財政補貼、金融壓抑、所有制歧視、市場分割和要素壟斷等途徑損害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拖累了整體的經濟增長。
【推薦理由】在財政補貼、金融壓抑、市場分割和要素壟斷等所有制歧視取消之后,國企民企在同一公平游戲規則之下競爭才是可能的。
N0.2 單獨二孩申請比例超低,怎么辦?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4年7月14日 黃碩、方蕾等
(原文摘編)單獨二孩全國各地基本普遍實行。但實際申請生育二孩的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