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黨委減副職,政府怎么辦?
關于“官多為患”,鄧小平早在1980年就深刻指出,“副職過多,效率難以提高,容易助長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闭强辞辶诉@一點,他主導了隨后的政府機構改革。
廣東、重慶、青海、北京、上海等省市新一屆黨委委員已順利產生,各省份的黨委換屆也將在下月全部結束。綜觀此次省級黨委換屆,包括更早前的鄉、縣、市黨委換屆,最醒目的亮點就是黨委副職大幅削減。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黨委實行較特殊的“一正四副”模式外,其他省份的黨委一概確立了嶄新的“一正二副”架構,相比于換屆前,黨委副職少了一半還多。
如此大力度的黨委副職“瘦身”,可謂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機構改革所未有。不僅一洗副書記過多帶來的職能重疊、效率低下的弊端,提高了黨委決策的科學性,無疑還透露出中央高層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和智慧。這樣的好事,輿論當然為之振奮。
那么,好事能否推而廣之,惠及政府系統呢?
毋庸諱言,與“瘦身”前的黨委一樣,目前政府系統也存在副職領導職位較多的問題。一個縣市乃至一個鄉鎮,正職之外配備七八個乃至十幾個副職的現象,并不罕見。前中組部部長張全景稱之為“官多為患”,說是“古今中外沒有過”。
官多的“患”顯而易見。從管理學上看,副職一多,就會破壞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本應有的“金字塔”結構,變成不科學的長方形甚至倒金字塔形,制約執行層的工作沖勁,下屬部門甚至會無所適從。從實踐中看,副職過多也容易帶來其他幾“多”:職責交叉重疊多,班子內耗多,會議多,文件多,請示報告多,大大抬高行政成本??梢哉f,如果副職數越過了一個科學的“度”,則人越多,力量越小。
關于“官多為患”,鄧小平早在1980年就深刻指出,“副職過多,效率難以提高,容易助長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闭强辞辶诉@一點,他主導了隨后的政府機構改革。1982年的機構改革前,國務院工作機構的副職達到頂峰,有些部的副部長多達17個,而其下屬局才二十幾個。經過改革,副總理職數從13個下降到2個,副部級職數也減少了很多。而且,1982年的機構改革成果也被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當年修訂的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同年通過的國務院組織法還明確規定,國務院“各部設部長1人,副部長2至4人。各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2至4人,委員5至10人?!蹦且惠啓C構改革中,地方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副職均得以大幅削減。
可是,要延續精簡的成果卻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行政管理學中的“帕金森定律”說的就是這點——政府機構有自我膨脹的內在本性和趨勢,通過事權的擴大,政府官員總是要成倍地增加其下屬,其結果是政府組織的擴張。從我國現實來看,數十年來厲行自上而下的經濟體制改革,面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軌,政府職責隨之倍增,機構乃至副職逐漸增加也就難以完全避免。
好在副職過多的弊端正重新被上下體認。當下進行的四級黨委“減副”就開了一個好頭,為政府系統的“減副”做出了表率。而去年開始施行的公務員法也明確了“公務員任職必須在規定的編制限額和職數內進行,并有相應的職位空缺?!?目前各級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從精簡的原則出發,依法削減副職領導職位。
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解決“減副”這樣的人事難題絕非一蹴而就,但無論怎么難,依法行政、科學行政終歸是本屆政府奉行的理念,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不遠的將來,特別是明年的各級政府換屆之時,政府系統副職職數能夠大幅削減。(責任編輯陳 敏)
如此大力度的黨委副職“瘦身”,可謂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機構改革所未有。不僅一洗副書記過多帶來的職能重疊、效率低下的弊端,提高了黨委決策的科學性,無疑還透露出中央高層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和智慧。這樣的好事,輿論當然為之振奮。
那么,好事能否推而廣之,惠及政府系統呢?
毋庸諱言,與“瘦身”前的黨委一樣,目前政府系統也存在副職領導職位較多的問題。一個縣市乃至一個鄉鎮,正職之外配備七八個乃至十幾個副職的現象,并不罕見。前中組部部長張全景稱之為“官多為患”,說是“古今中外沒有過”。
官多的“患”顯而易見。從管理學上看,副職一多,就會破壞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本應有的“金字塔”結構,變成不科學的長方形甚至倒金字塔形,制約執行層的工作沖勁,下屬部門甚至會無所適從。從實踐中看,副職過多也容易帶來其他幾“多”:職責交叉重疊多,班子內耗多,會議多,文件多,請示報告多,大大抬高行政成本??梢哉f,如果副職數越過了一個科學的“度”,則人越多,力量越小。
關于“官多為患”,鄧小平早在1980年就深刻指出,“副職過多,效率難以提高,容易助長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闭强辞辶诉@一點,他主導了隨后的政府機構改革。1982年的機構改革前,國務院工作機構的副職達到頂峰,有些部的副部長多達17個,而其下屬局才二十幾個。經過改革,副總理職數從13個下降到2個,副部級職數也減少了很多。而且,1982年的機構改革成果也被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當年修訂的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同年通過的國務院組織法還明確規定,國務院“各部設部長1人,副部長2至4人。各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2至4人,委員5至10人?!蹦且惠啓C構改革中,地方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副職均得以大幅削減。
可是,要延續精簡的成果卻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行政管理學中的“帕金森定律”說的就是這點——政府機構有自我膨脹的內在本性和趨勢,通過事權的擴大,政府官員總是要成倍地增加其下屬,其結果是政府組織的擴張。從我國現實來看,數十年來厲行自上而下的經濟體制改革,面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軌,政府職責隨之倍增,機構乃至副職逐漸增加也就難以完全避免。
好在副職過多的弊端正重新被上下體認。當下進行的四級黨委“減副”就開了一個好頭,為政府系統的“減副”做出了表率。而去年開始施行的公務員法也明確了“公務員任職必須在規定的編制限額和職數內進行,并有相應的職位空缺?!?目前各級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從精簡的原則出發,依法削減副職領導職位。
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解決“減副”這樣的人事難題絕非一蹴而就,但無論怎么難,依法行政、科學行政終歸是本屆政府奉行的理念,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不遠的將來,特別是明年的各級政府換屆之時,政府系統副職職數能夠大幅削減。(責任編輯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