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我于故鄉 一場官方引導下的全民公益
2014年6月12日,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日陣亡將士部分遺骸歸葬云南騰沖國殤墓園。70多年前,中國遠征軍為保衛西南大后方和抗戰“輸血線”出征滇緬印,抗擊日軍,歷時3年零3個月,投入兵力40萬,傷亡人數接近20萬。
2014年6月12日,在云南騰沖國殤墓園,出席歸葬儀式的嘉賓為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敬獻鮮花。當日,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日陣亡將士部分遺骸和墓地的壙兆土(即墓地的泥土),歸葬在云南省騰沖國殤墓園的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遠征軍老兵及其后人、緬甸有關僑團、臺灣鄉親團及騰沖鄉親等近千名各界人士,共同聚集在國殤墓園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祭奠。
2014年6月12日騰沖陽光明媚,91歲的老兵張慶斌沒能等到這一天,他的生命指針停留在了6月11日。這位70年前從河南老家跟隨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赴緬甸作戰,抗戰勝利后流落云南騰沖的中尉通訊員,在三年前首次迎接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遺骸“回家”的儀式上,淚流滿面,他說,這些犧牲在異國的戰友回家之路太過漫長,整整半個多世紀了。
戰事已遠,但歷史的悲壯遠未平靜。一大早,已有民眾走向騰沖來鳳山下的國殤墓園,肅立在道路兩旁,迎接久別祖國的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部分遺骸“回家”。這一次歸葬的忠魂,裝在22只乳白色的骨灰罐里。
迎靈的隊伍中,有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中國福利會主席胡啟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來自兩岸的嘉賓。在隨后舉行的2014“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公祭活動致辭中,兩人都提到“不忘歷史,尊重歷史。”
學者認為,這種對跨越歷史的情感認同,對于加強海峽兩岸交流、拉近兩岸關系必將起到極大推動作用。70多年前那場抵抗日寇的戰爭,是國共合作,一致對外,最終贏得了勝利的戰爭。
檢視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遺骸首次歸葬三年來的歷程,大陸與臺灣、官方與民間的互動逐漸清晰。
“忠魂”歸來
8時不到,靈車已經停放在來鳳山上的來鳳寺前,靈車上寫著“永垂不朽”四個字。從來鳳山可以看到整個騰沖縣城,高樓亭臺與別致小院錯落交融,這個曾經飽受戰爭蹂躪的滇西邊城,現在已經是聞名全國、民眾爭相前往的旅游勝地。而始建于1945年1月的國殤墓園,是騰沖人民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攻克騰沖陣亡將士而建立的陵園,也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較大的抗日烈士陵園。如今,它作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和啟迪著一批又一批熱愛和平的人們。
8時30分,52位身著黑色中山裝的護靈者整齊排列在來鳳寺前,他們的年紀應該和骨灰罐里的戰士當年出征時的年齡相仿。此次歸國的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和壙兆土(即墓地的泥土)分別來自緬甸八莫、南坎、芒友和臘戌的四個原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墓地遺址。按照風俗,護靈者兩個一組依次走進存放骨灰罐的千佛寶塔,一人懷抱骨灰罐,一人打開黑色的遮陽傘,像捧著名貴的瓷器,將骨灰罐緩慢移出寶塔。在此之前,來自海峽兩岸及緬甸的佛教界高僧已經在來鳳寺為戰死異國的勇士舉行了隆重的追薦法事,超度這些在外漂泊了70余載的忠魂。
當骨灰罐全部護送至靈車上后,靈車慢慢啟動,緩緩穿過縣城,駛向國殤墓園。社會各界人士、中國遠征軍部分老兵、當地民眾近千人肅立道路兩旁,迎接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