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向筱原一男學習
筱原一男是誰?這個連建筑專業的人都不一定知曉的日本建筑師,近日卻在中國建筑界掀起了一場波瀾,中國當代建筑界幾乎集體向這位已故的日本建筑師致敬。
向筱原一男學習
『筱原一男』建筑展開幕論壇
地點: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人物: 伊東豐雄、長谷川逸子、坂本一成、郭屹民、張永和、王建國、孫一民、李興鋼、周暢等
筱原一男是誰?這個連建筑專業的人都不一定知曉的日本建筑師,近日卻在中國建筑界掀起了一場波瀾,中國當代建筑界幾乎集體向這位已故的日本建筑師致敬。
4月19日,筱原一男建筑回顧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開幕論壇于同日舉行,日本當代建筑界大咖,伊東豐雄、坂本一成和長谷川逸子悉數到場,為筱原一男站臺,緬懷恩師,解讀自己與恩師的設計。
從何處出發并不重要
這三位建筑師都被稱為是“筱原學派”的成員,在他們職業生涯的初期曾受到筱原一男的很大影響,而今,他們在各自的建筑、學術領域創立了不凡的成就。尤其是伊東豐雄,奪得了2013年的普利茲克建筑獎,該獎項被視為建筑界的最高榮譽。
從某種角度來說,日本建筑師膜拜筱原一男,是因為日本建筑界需要一位神,他們講究的是師承關系,需要為自己的建筑尋找出處,而筱原一男則無疑是位被搬上神壇的鼻祖,成為“筱原流派”的創始人。
在日本建筑界,筱原一男開創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派,和丹下健三領銜的東京大學學派,一直雙峰并峙。丹下健三是日本第四代的建筑師,筱原一男比他小十幾歲,算是后輩,但是他們兩人卻同時代表了日本兩大建筑系統。
筱原一男一脈又稱為“筱原流派”,這個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日本建筑流派,卻正給與了伊東豐雄、坂本一成、長谷川逸子等知名建筑師靈感與精神力量,而師從伊東豐雄的妹島和世 (201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第12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總策展人)亦將筱原一男奉為師祖,并在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提議將“金獅獎”頒給已故的筱原一男,這是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第一次為已經離世的建筑師頒獎。
開幕論壇分為兩部分,上半場為伊東豐雄、長谷川逸子和坂本一成各自與聽眾分享了每個人與筱原不同的交集,三人給出的回憶碎片也讓這位已經辭世的建筑大師形象逐漸豐滿起來,該部分演講由東工大一支的“中國代言人”郭屹民全程翻譯—這名近年來冉冉升起的“中日建筑交流大使”畢業于東工大,師從日本建筑學會會長仙田滿,長于社交,幾乎包辦了東工大一脈的中日建筑交流活動。
來自深圳的建筑師劉珩在微信中很幽默地對三位大師的演講做出“日式師徒關系:各有各說法”的評論,她認為:“坂本—成—師與我;伊東豐雄—師是師,我是我;長谷川逸子—我,還是我。”
在狡猾的伊東看來,建筑師從何處出發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有超越現有(建筑形態)的想法。所謂筱原學派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復制老師的作品而產生的,筱原一男一直都很提倡能夠有新的東西產生出來。“筱原老師的作品有著很強的精神性和排他性,我們也因此不斷思考這是否就是建筑唯一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論壇的下半場,討論環節。小劇場的舞臺快速轉換了布景,在臺上擺放好了幾張沙發,伊東豐雄、長谷川逸子與坂本一成以及郭屹民端坐臺中央。三名日本建筑師互相打趣,用日語討論著筱原一男。臺下近千名的中國聽眾大多不諳日語,百般無趣地聽著蹩腳的同聲傳譯,語焉不詳而毫無邏輯地翻譯著臺上的狀況。
看中國的缺失在哪里
在聽眾席上,除了少數幾名筱原學派的日本弟子外,大多是中國聽眾,而整個小劇場的前十排大多都是中國當代建筑界的明星人物。
上海當代建筑界的實驗建筑師們除了幾名前去臺灣領獎的,其他幾乎悉數出席,包括柳亦春、張斌等,而同濟一脈的現任院長李振宇、李翔寧等,東南大學的現任院長王建國、李華、葛明等,華南理工大學的現任副院長孫一民等,北京與其他地區的明星建筑師張永和、馬巖松等亦遠道而來,來自建筑學會的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現任《建筑學報》主編周暢這樣的陣容在中國的各類事件中都鮮少出現,尤其是只是作為聽眾而不是主角的情況下。
我們能理解日本建筑師對筱原一男的敬意,但為什么在中國,這位并不鮮為人知的日本已故建筑師受到如此高規格的款待,卻是當晚許多人的疑問。列席的建筑師大多語焉不詳,表示也都沒鬧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都來。
本次展覽策展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則表示:“其實我想更重要的是通過筱原一男這樣一個人,看看整個日本建筑發展的脈絡。從日本整個建筑業的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缺失在哪里,是在哪一步被日本超越的。”
簡單地說,龔彥揚起了“向筱原一男學習與致敬”的大旗,日本建筑界的明星建筑師因為希望推廣先師盡心盡力,而龔彥則為推廣筱原一男動用了自己在當代建筑界的影響力。在展期內的周末,還有王軍、張亮、李巨川、董豫贛、童明等中國建筑師和 本由晴、長谷川豪、妹島和世等日本建筑師就各類話題舉行講座。
買藝術品就像買白菜
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
地點 :香港,灣仔會展中心
人物 :張宗憲、葛斯科、靳埭強、姚謙、宋丹丹等
每年四五月的香港,熱鬧非凡。香港蘇富比拍賣、香港巴塞爾、亞洲古董展、佳士得春季拍賣會這些接二連三的藝術活動,碰撞出了璀璨的藝術火花。香港,正在形成一個更為多元、多層級的藝術市場格局,實現著亞洲文化之都的夢想。
在這樣多元的格局之下,香港蘇富比依然把持著頂級拍品,穩坐拍賣行一哥的位置。1744年,自詡為藝術收藏家搜羅世界級藝術作品的蘇富比拍賣行成立。隨后,它從倫敦擴展至紐約(1955年),香港(1973年)、印度(1992年)及法國(2001年)、中國(2012年)等,是第一家在香港、中國營商的國際藝術拍賣行。
一年春秋兩度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是名人、富豪、藏家、媒體碰頭的藝術盛會。4月5日至8日,香港灣仔會展中心人頭攢動。除了香港大藏家張宗憲、葛斯科,還有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臺灣填詞人姚謙等經常出入拍賣場的港臺客,他們被拍賣行視為座上客;有外國畫廊主,也有像宋丹丹等熱愛藝術的娛樂明星,還有一些生面孔的、說著普通話的內地買家。他們打扮時髦低調,或在畫作前靜靜欣賞,或與三兩知己漫步于展廳內,或手捧紅酒低聲呢喃,生怕打破藝術的靜謐氣氛。正是這些人,一不小心就拉開了藝術市場的“億元時代”。
4月5日晚上舉行的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中,中國四川畫家張曉剛憑借作品《血緣:大家庭3號》拔得全場頭籌。張曉剛的這幅上拍作品創作于1995年,是張曉剛《血緣》系列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有著經典的三人家庭構圖,更是整個《血緣》系列中唯一以一名別上毛澤東徽章、戴著紅色臂章及穿著綠色革命服的小紅衛兵為畫面中心的作品,作品背后的政治與歷史張力躍然紙上。這件拍品從5000萬港元起價,一亮相便吸引來五位競投者的激烈競價。拍賣場上的競價者,每個舉動就如同在菜市場上買白菜、紅薯那么輕易,但他們的每次加價,動輒百萬千萬,分分鐘就是一套甚至幾套房子。
經過近十來分鐘的搶奪,某亞洲藏家通過電話競投最終以9420萬港元買下這張作品,創下了張曉剛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這個價格,只是個開始。
“神品”雞缸杯
4月8日中午12點25分,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2014春拍現場正式舉槌?,F場經過近6分鐘的爭奪,最終以2.5億港元落槌,加傭金2.81億港元成交。買賣過程中,買家并沒露臉,全程由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手中的電話委托競得。
這只明成化斗彩雞缸杯,重量約50克,簡言之,平均每克就價值500萬。天價迅速攪動了中國人的神經。拍賣結束后,蘇富比中國瓷器、工藝品部國際主管仇國仕第一時間舉行新聞發布會,中瑞混血兒、家世顯赫的他一邊把玩雞缸杯一邊告訴在場的媒體記者,“當你買雞缸杯時,你買的不僅是這件物品,你買的是幾百年來各朝皇帝對它的贊美。”
雞缸杯歷來被收藏界視為“神品”。它是明成化皇帝為了愛妃而命人燒制的,胎質皮薄,群雞圖案栩栩如生。明朝以來,這套雞缸杯備受帝王與文人詠贊。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的最早記載是明代萬歷年間的《神宗實錄》,里面提到:“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明代萬歷沈德符《野獲編》也提到:“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其中十萬之值與白銀百金相近,價值極高。到了成化以后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時期,雞缸杯偶有面世,但數量極少,千金難買,一器難求。乾隆皇帝酷愛書畫,但他對雞缸杯也贊賞有加,讓當時的景德鎮御窯仿制,還題詩作志“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以此說明雞缸杯的罕有。
今時今日,流傳在世的雞缸杯并不多,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英博物館、英國V&A博物館等幾家大博物館有收藏。仇國仕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在私人藏家手中的成化斗彩雞缸杯一共4件,有2件在香港,1件在日本,如今拍賣的這件“來路”特別好:1950年代被英國的私人收藏家利奧波德·德萊弗斯夫人收藏,有過出版紀錄;后被日本的大藏家坂本五郎、瑞士玫茵堂等著名古董商收藏,流傳有序。
幽默的劉益謙
電話那頭,委托競投雞缸杯的買家,是飽受議論的上海藏家劉益謙。2013年,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買下相傳是蘇軾手跡的 《功甫帖》,之后,上海博物館專家公開質疑它的真偽性,其中有人以《功甫帖》是雙鉤填彩來力證它是偽作。但爭議并未影響劉益謙的購買欲望。就在他重金買下雞缸杯的三個小時后,他在朋友圈調侃了一番:“各位兄弟姐妹,幫我把把關,這不是雙鉤填彩吧?”
這位生于1953年的上海商人和投資家,學歷不高卻聰明大膽。如今的他,坐擁170億身家,在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排名第30名。上世紀90年代中期,劉益謙與太太開始出沒在各大拍賣行。他們有個特點,只買最貴的藝術品。“因為最貴的最多人搶,最出類拔萃的,它的價格不會往下跌。如果買便宜的話,就沒價格了。我不想等我老了、起不了床的時候,床邊圍繞一堆假畫;也不想等我老了,兒女把這堆不值錢的東西當作垃圾清理掉。想想就覺得怪可憐。所以,我必須買最好的。”在買下雞缸杯的三周后,劉益謙現身廣州美術學院《對話劉益謙》講座現場,作了以上一番解釋。身穿白色襯衫的他,翹著二郎腿,不時迸出幽默的語句。
最貴的藝術品確實會隨著時間升值。雞缸杯的每一次易手,都是當年拍賣場的大新聞。比如1999年,雞缸杯的前任藏家、瑞士著名的中國官窯瓷器收藏家族“玫茵堂”,從蘇富比拍賣會以2917萬元港元成交價買下雞缸杯,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最高紀錄。“15年之后的今天,雞缸杯重現蘇富比拍場,價格已漲10倍左右。”仇國仕表示,令人咋舌的2.81億港元也非偶然。雞缸杯于仇國仕還有一段特別的故事。他清楚記得,坂本五郎1999年將雞缸杯交給蘇富比拍賣時,他剛剛入職香港蘇富比,“見到盛放雞缸杯的盒子時,我一眼就認出是我的祖父、著名中國古董商仇焱之訂做的,所以,仇焱之也許在早年收藏過這件雞缸杯。”
當《功甫帖》真偽之爭硝煙未盡,爭議之中,劉益謙夫婦舉辦了龍美術館浦西館的開幕式,又買下了雞缸杯,藝術圈紛紛笑侃,“以后可以到龍美術館摸雞了”;也有人調侃:“以后龍美術館可以改為雞美術館。”
眾說紛紜的背后,劉益謙再一次通過天價拍賣來說明自己的投資眼光,而雞缸杯再一次通過資本證明了自己的傳奇。它的下次現身,不知又是何年何月?
莫言的宇宙與麥家的刀口
“我羨慕麥家,我沒有找到解密的方法,他找到了。”麥家《解密》再版發布會的現場,久未公開露面的莫言說道。
莫言與麥家都曾在情報系統工作過,莫言搞后勤工作,麥家搞業務。二人都是文學愛好者,后來莫言寫高密風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麥家則把這一段經歷寫入了小說,成為中國諜戰文學的代表人物。“我也曾經想寫一部關于軍隊情報工作的小說,但是沒有寫出來,因為寫這種小說有很多限制。”莫言表示,他“嫉妒麥家寫出了這么好的書”。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與二人相交莫逆,對他們的作品特色也是一語中的。“莫言是屬于胃口特別好的那種作家,吞吐萬物;麥家則是挑食的,看世界只選一個很獨特的角度,切開一個很小的刀口,但他沉入進去就打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宇宙。”
這個“很小的刀口”就是諜戰。最杰出的人才,最聰明的頭腦,為不同的利益體鉤心斗角,麥家由此在中國的文學傳統下岔開一路。李敬澤認為,中國大多數作家是“走心”的,重視感受和經驗;但麥家“走腦”,關注理性的運行,和對世界抽象的計算。在這一點上,麥家和西方小說中的理性傳統不謀而合。
英文版《解密》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的銷量突破了中國小說作品網絡銷售的最好成績,一度排名世界文學暢銷榜第17名。英國的出版方企鵝出版集團還將《解密》列入了其“企鵝經典”文系,在此前該文系收錄的中國作家作品只有魯迅的《阿Q正傳》,錢鐘書的《圍城》和張愛玲的《色·戒》。面對莫言與李敬澤的夸獎,和自己在海外取得的好成績,麥家卻說自己“非常不安,每句話都聽得如坐針氈”。他直言:“莫言的諾獎,讓中國文學在海外引爆了一顆原子彈,包括我的作品在海外能被關注,也是莫言這顆原子彈的余波波及我身上,我是得利者。”
諾獎是對莫言“宇宙”的背書,暢銷是對麥家“刀口”的贊美。但麥家說,他很多次都不想寫諜戰小說了。李敬澤調侃麥家對諜戰小說決絕的態度,“咬牙切齒”,他甚至說自己要改寫愛情小說。
莫言鼓勵麥家繼續寫諜戰,因為這樣的類型小說實在太少,麥家作品也有遺憾的地方,“我希望他能一直寫下去,不要管是不是嚴肅文學,只要自己覺得有趣就寫下去。”而李敬澤則好奇一個專門寫大腦的作家去寫愛情會怎樣,因為“愛情是不用大腦的”。
麥家對是否繼續寫諜戰不置可否。他把自己的運氣和成就歸功于有母親神靈一般的庇佑,而他每次對母親好,卻總是為母親招致病害。“她庇佑了我,我卻什么都給不了她。”麥家說完,就匆匆結束了發布會。
武漢凝聚力
武漢創意天地合美術館開館展《回聲》新聞發布會
地點 :武漢,合美術館
人物 :黃立平、李全武、魯虹、殷雙喜、孫振華、楊小彥、唐小禾、王端延、胡震等
四月初的武漢空氣清新怡人,充滿神秘感和吸引力的合美術館,就像一座白色的藝術城堡,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武漢創意天地合美術館開館展《回聲》新聞發布會上,這座美術館第一次向大眾展露真顏。合美術館作為光谷聯合集團旗下的非營利私立美術館,亦是主辦方企圖打造漢版798的武漢創意天地的靈魂建筑。
合美術館的外形得益于總設計師李全武和他的太太,“以剝開藝術的盒子為設計理念”,正是逛街歸來的李太太手上的鞋盒,讓對美術館建設方案一直沒有頭緒的李全武茅塞頓開。歷時六年,這個“鞋盒子”終于被打造出來。整座美術館整體上升了1.2米,并以水環繞四周,有懸浮于水上的盒子之感。站在美術館內部,無處不在的不規則窗戶頗為有趣,在窗戶的外延,設計師巧妙地設計了與窗戶相同形狀的墻體,頓時聯想到“推開墻體,打開窗戶”。
除了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魯虹,主辦方還請來藝術界的著名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家,包括殷雙喜、孫振華、楊小彥、冀少峰、唐小禾、胡震、王端延等人共同見證合美術館的未來,并成立十人學術委員會為合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及展覽計劃保駕護航。
現場最耀眼的人物,當屬合美術館總設計師、旅美建筑師李全武,以及合美術館的幕后推手、武漢光谷聯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平這對“藝術+商業”的組合。旅居美國多年的李全武充滿活力的美式交際方式與身著中山裝、在商海游刃多年的黃立平,兩人間產生的化學作用非常有趣,“一動一靜”是他們特有的默契。
同是湖北人的李全武和黃立平,生于同一年代,有著相似的背景和經歷,都在學院里呆過。1985年,李全武去了紐約,黃立平去了加拿大。多年之后,兩人回國相聚。感受過西方文化藝術的兩人,對中國藝術圈有了更深的感觸。兩人共同參與了整個武漢的都市計劃,又同時參與湖北美院的校園規劃。密集的交往和思維的碰撞,讓兩人對武漢文化創意領域有了一拍即合的想法,于是武漢創意天地應運而生。“有時候長達七八個小時的交流,是一種由衷的傾訴和對城市的一種期盼”,李全武激動地說,“武漢創意天地是我們共同的承諾,也是對武漢信念的承諾,所以我們倆都沒有言退。走到中年的我們有這個能力和機緣去實現少年時代懷揣的夢想。”
李全武和黃立平的這種故土情懷,在很多湖北藝術人士身上也可見端倪。今年年初卸下深圳美術館藝術總監一職的魯虹也是湖北人,武漢將是他之后的重要工作地點;目前定居北京的評論家王端延也時?;氐胶眳⒓铀囆g活動;廣州美術學院老師胡震對于武漢的藝術活動更是盡量做到“隨叫隨到”,慢慢地,越來越多早年從湖北出走的藝術界人士,在取得成就后,用另一種方式回饋湖北—在合美術館的十人學術委員會中,有五人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
當晚的晚宴上,推杯換盞間,大家相聊甚歡。李全武興致頗高,在他的主持下,嘉賓們被邀請上臺送祝福— “繼湖北美術館、武漢美術館之后,合美術館將成為漢江的第三大美術館”,“希望合美術館越來越好”,“推動大武漢的藝術發展”,現場掌聲一浪高過一浪,為活動畫上完美句號,亦為將于9月開幕的合美術館帶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