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鑒】201406
《離婚》 一半詩意,一半恍惚
《聲夢奇遇》找回童年的八音盒
藝術家眼中的自然 “花花世界——何多苓、肖克剛、陳蔚作品展”
《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曲》拒絕遺忘和重估價值
舞臺
《離婚》 一半詩意,一半恍惚
從前一直以為,排演老舍的作品是北京人藝的專利,但是這個認知自從看了明戲坊的《我這一輩子》之后,就被徹底打破了。除了《我這一輩子》,明戲坊在這兩三年里還排演了老舍的《貓城記》,以及《離婚》。
《離婚》是老舍在1933年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這次改編成小劇場話劇,在原著的基礎上做了不小的改動,但所講述的依然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里小科員的故事。通過幾個小人物的生活與思考,展現的是那個時代老北平的生活風俗畫。所謂離婚,是講述在那個剛剛開始步入現代社會的京城小科員們,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小知識分子們,在打開國門后,其傳統的倫理觀念和行為方式受到了外來思想的沖擊,開始想要掙脫那些傳統的牢籠尋求詩意的愛情,但又瞻前顧后,有些害怕,于是就恍惚了—就像本劇的主人公老李那樣。
話劇版《離婚》將原著中眾多人物化繁為簡,集中在三個主要人物與若干配角身上。兩位主要演員幾乎擔綱了全部的角色,其中主角老李作為中心人物,更是由舞臺上兩位演員共同扮演,所以在老李獨自思考的時候,舞臺上的兩位老李也就有了對話。除了老李外,另外兩位主角老張和小趙也一樣個性鮮明,三個人分別代表著那個社會下三種不同的處世態度,有的人恍惚,有的人不恍惚,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和故事,調侃了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那么點幻想,以及大時代環境下對浪漫生活的意淫。
面朝著平淡、平凡、平乏的生活,但凡有那么點想法的人,都有那么些恍惚,想要追求點詩意。老李嫌棄自己鄉下進城的老婆孩子,感覺他們讓自己在同事朋友面前抬不起頭,而內心的小算盤又想著出軌,渴望尋求詩意,所以想著離婚??缮钣帜睦镉心敲炊嘣娨?,無論怎樣,誰不還是那么照樣生活下去了么。說是離婚,但到最后也沒有一個人離婚,“湊合著過”才是大家一致的價值觀。
京味兒是老舍作品最重要的標簽,也是改編老舍作品主要的評斷標準之一,在這個老北平三十年代的背景下,每一個角色嘴上跑的都是一口標準的京片子,兩位演員將十多個角色處理得形象鮮活,外加幕間那幾段十足北京味兒的中阮和三弦兒演奏,也將觀眾活生生拉回到舊社會的北平城里,展現出一番別樣的詩意,讓人回味。
看完演出走出劇場,回到現實社會,想到當下這個時代,有些人為了買房子結婚、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離婚,突然間就開始懷念起戲里那個為了想出軌而離婚的時代。
電影
《聲夢奇遇》找回童年的八音盒
導演:西維亞·喬邁
主演:紀堯姆·谷伊/安樂妮/伯納蒂特·拉方特/海倫·文森特
《聲夢奇遇》是部好看的片子,如果你覺得“好看”是個很寬泛的形容詞,那么,它跟西維亞·喬邁的其他作品一樣,還非常好聽。這個導演有一股與生俱來的靈氣,同時還有脫胎自巴黎的浪漫與靈動。
盡管初聽陌生,但西維亞·喬邁是個大有來頭的導演。他的電影產量極少,僅有一部動畫短片和兩部動畫長片,此外還有《巴黎,我愛你》里面一段五分鐘的小短片。喬邁的作品一般不依賴對白,甚至還缺少對白,他深受默片風格以及啞劇表演的影響,強調形體語言,活用肢體表演。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作品風格,包括不同尋常的動畫形式以及鮮明出眾的腔調味道,他在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里面都可以稱得上自成一家。
作為喬邁的第一部真人劇情長片,《聲夢奇遇》依然是以音樂制勝。最重要的是,這個導演依然保留有一顆真摯的赤子之心。如同喬邁的其他作品,《聲夢奇遇》絕不會觸犯到觀眾,更不會讓觀眾看到黑暗與丑惡(除了主人公的噩夢),它像陽光和晨露,像雨水撥動著心弦,試圖去感染觀眾的靈魂。
如同不少電影所觸及的心靈題材,《聲夢奇遇》的主人公保羅有成長陰影。他在年幼時失去雙親,無法開口說話。電影講述的是保羅如何處理和面對不快的記憶,恢復正常生活,他需要被引導、釋放以及成全。有趣的是,充當心靈治療者的老太叫普魯斯特,這似乎也讓《聲夢奇遇》往意識流的道路上靠攏,同時令電影的文本更加豐富。
《聲夢奇遇》從開場就制造了夢幻到清醒的過程,之后在清醒、無意識和主觀幻覺中切換,以虹膜鏡頭(Iris,嬰兒主觀視角)帶出了保羅的六段個人記憶。這些章節的色彩濃艷華麗,氣氛活潑,雜糅了默片、動畫、歌舞以及童話等不同的形式風格,載歌載舞,首尾呼應,相當出彩。特別是父母兩人在臺上摔角打斗,父親一開始用暴力壓制著母親,最終,母親卻用探戈舞步和深情的長吻戰勝了摔角手,表現手法頗為新穎。
電影的另一看點是音樂(它拿下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獎),對聲音(尤其是畫外音)的運用極為出色。有人將其形容為童年的八音盒,清澈動聽,一點也不復雜,勾起無限的美好回憶。片中既有較為常規的鋼琴演奏,也有眾人跳華爾茲。片中還運用了近年來悄然流行的尤克麗麗(ukulele),清新可愛。法國電影少不了的手風琴伴奏,舶自中國的二胡,混合使用,令這部電影具有了國際化的情調。如果仔細聽聽,片尾曲里面還有中文演唱(以及一個沙灘上的彩蛋)。
此外,電影中出現了很多法國以外的元素,包括保羅每次陷入幻覺回憶,他都要飲上一杯印度的藥草茶,至于那個布滿蔬菜綠植的房間,更是大打東方情調牌。不太恰當的打個比喻,這是內斂版的《天使愛美麗》。
不過,動畫片和真人片畢竟是截然不同的創作形式。動畫片里面能夠實現的無敵技巧,放到真人電影里,往往要受到不小拘限。在《聲夢奇遇》,喬邁加入了許多熟稔的動畫手法,譬如主人公頻繁的眼睛和瞳孔特寫,青蛙樂隊以及神叨叨的配角們。導演時常脫線的思路,在動畫片里面可能相當出彩,因為那些手法處在一個不現實的情境之下。放置于真人片,總讓《聲夢奇遇》顯得有些跳躍,影響了觀感。顯然,想拍好不說話的主人公(更何況電影還說了很多話),比不說話的動畫片要難多了。
作為一部極其主觀和個人化的片子,《聲夢奇遇》恐怕無法帶來好萊塢電影的常規敘事,更無法用一環套一環的沖突來滿足觀眾的期待。但如果這部電影是你的那杯茶,那么喬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對老電影的借鑒致敬,乃至于充滿他個人風格的雙生姑媽等等,都會給你帶來足夠的驚喜。
展覽
藝術家眼中的自然 “花花世界——何多苓、肖克剛、陳蔚作品展”
時間:2014年5月10日至7月6日
地點:廣州扉藝廊
廣州東山,電車總站背后的深藍色大廈,“花花世界”包圍了大廈里一個名為扉藝廊的藝術空間。“花花世界”是“藝術家眼中的自然”系列學術研究項目的第一個展覽,展出何多苓、肖克剛、陳蔚三位藝術家眼中的自然。策展人管郁達與扉藝廊合作,希望通過研究藝術家與自然的關系,探討自然在當代藝術的作用。
展覽現場,潔白的墻壁掛滿與花花草草相關的作品,展廳一下子成為自然的樂園。何多苓的《雜花寫生》,一朵紅花在滿城綠葉的襯托下,尤為婀娜多姿。肖克剛的《花》,生機勃勃,肆意張揚地綻放,但同時也讓人惋惜綻放背后生命的消逝。藝術家用藝術呈現自然,而觀眾一路看花,亦真亦幻,漸入佳境。
草木鳥獸的世界,自古就是文人畫師學士筆下的???。它們遠比鐵馬金戈、攻城略地和宮闈粉艷、黨爭權斗的世界,久遠深廣、豐富詭異?!对娊洝肪驮岬揭?ldquo;多識草木鳥獸魚蟲之名”。十八世紀,也有日本人岡元鳳的《毛詩品物圖考》、晉人嵇含編撰的《南方草木狀》、唐代劉恂專述嶺南異物異事的《嶺表錄異》。一部中國文人畫史,少不了“草木鳥獸魚蟲”,花草翎毛、松竹梅蘭還有菊,營造一個深遠的自然世界,為文人觀物與意淫。
描繪自然,不只是中國畫家的專利。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他們筆下的花果蔬菜、花園鄉村,仿佛神跡。及至印象派,塞尚、梵高、莫奈、修拉這些巨匠,令人驚奇地重新“發現”了自然。所以,莫奈觀看了睡蓮,梵高觀看了向日葵,我們“觀看”了莫奈、梵高的繪畫。這種視覺觀看方式的轉移,就像塞尚對他老家普羅旺斯的??怂鼓亲降瓱o奇的圣維克多山反反復復的凝視一樣。我們欣賞藝術家對自然的發現,或許會改變我們認識西方現代藝術的路徑。
在這個名為“花花世界”的展覽中,無論是何多苓繪畫中所表現的文人畫般的閑適野逸和日常詩意;還是肖克剛繪畫中野性的激情表現與身體書寫;甚至是陳蔚裝置作品中可以觸碰的具有某種哥特式陰郁的形而上追問,都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具個體意識的“自然觀”。
何多苓這些年的繪畫好像重新回到了“寫生”。2010年開始,何多苓開始嘗試真正文人化的融合與表達:將中國水墨畫的手法成功地轉換到作品中,具有寫意的韻味,又有當代語境。但他的特別之處在于,他將自己的觀看收攏于自己位于成都藍頂工作室的“花園”,一個自己營造的、純屬私人的園子。
策展人魯明軍評價何多苓的作品,單從畫面看,不難體會到他對書寫的自覺,“與其說他是畫家,不如說他是個詩人,從他早年的《春風已經蘇醒》 、 《青春》到今天的《雜花寫生》,畫面中的文學性、抒情性或者說詩性,特別是畫面所透露的孤寂、脆弱、敏感、憂郁、傷懷、神秘的情緒和氣質幾乎貫穿了他三十余年的言路和心路。”
如果何多苓之前的人像作品是對那個激情年代的青春書寫,如今的雜花系列更像一種憂郁的媒體,傳達著那個年代的回響。
閱讀
《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曲》拒絕遺忘和重估價值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譯者:李里峰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2月
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他的著作《歷史》的開頭寫到,他之所以要寫這么一部著作目的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遺忘,使那些值得贊嘆的豐功偉績失去光彩。
英國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花費三十多年寫就的近兩千頁的現代世界史《年代四部曲》也可以稱得上這么一座高大的史學紀念碑。不過,這套著作記載的并非全是人類值得贊嘆的豐功偉績,更多是人類重復所犯的錯誤及其留下的血腥教訓。而且霍布斯鮑姆認為這些才是現代人更應該拒絕遺忘的歷史遺產。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1917—2012)是英國著名的西馬史學大師,大學時加入英國共產黨,雖然身份問題給他的職業制造過不少麻煩,但他一直守護并不斷修正自己的理想,從未退黨。他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特別是《共產黨宣言》推崇備至,畢生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史學觀來講述歷史,即從政治和經濟的內在關系來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因而在《年代四部曲》的開頭,他就把十八世紀先后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和法國的政治革命看成是一個整體,并名之為“雙元革命”。
實際上,也正是在這個雙元革命之后,世界才逐漸結為一體,而記述這之后的歷史才真正稱得上世界史—之前最多只能算多線平行的地區史。當然,閱讀這位如此睿智的西馬史學家,人們除了對他龐大的世界史視角感興趣之外,還會研究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而這最好把他的歷史觀和政治經濟觀分開來看。
在歷史觀方面,霍布斯鮑姆與馬克思保持一致,對于那些從宏觀的角度看更趨于客觀的歷史現象,他能精辟地演算出其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對那些更受個人意志影響更具主觀性的歷史事件,他則從深邃的人性角度盡力破解。也就是說他所著的歷史絕不僅僅是記錄或深度追蹤那種新聞式非虛構寫作文本,而是條分縷析,深思熟慮的學術論文。而且他執意要把書寫給大眾,其散文風格就像另一位寫過《戰后歐洲史》的著名史學家托尼·朱特所說,“完全沒有愛挑剔的理論化和某些年輕的英國同道身上那種夸張做作的理論自戀,文體干凈利落、明白易懂”(《重估價值》)。
在政治和經濟觀方面,他主張混合式經濟,對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自由主義沒有好感,盡量避免提到他們,但又忍不住提醒那些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復興的哈耶克信徒別忘了回頭看看自由主義經濟在大蕭條時期曾經遭遇的挫折。他說:“這種奇特的健忘現象正好證實并提醒大家歷史的一項重要功能唯有史學家,才是專業的歷史社會記憶人,替大家記住那些恨不得統統忘掉的憾事。”
也許正因為對歷史性往復循環過程認識得那么深刻,所以他對前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持保留意見,對公有制和政治集權仍抱有部分同情。也基于此點,一直主張“重估價值”對西歐親蘇的知識分子進行徹底清算的托尼·朱特在《重估價值》一書里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拿他沒有退黨的事大做文章。把他說成是一個“浪漫的”馬克思主義者,而且死硬地認為斯大林制造的苦難應由其抵償等等。
當然,如此非黑即白地重估這一位睿智的哲人是困難的。一個卓越的歷史學家和歷史一樣,就像鏡子,重估他也是在重估自己的價值。因而,最后要指出來的是,由于霍布斯鮑姆認為儒家文化的骨干系統和與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有很多相似之處,他把新中國的建立看作是對盛唐的復興,因此霍布斯鮑姆正在變成中國主流知識分子重估價值的一根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