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觸發靈感的原始“革”調
狩獵、獲取獸皮、鞣制、制成皮衣,在遙遠的穴居人時代,人們就已經習得了這一整套方法。皮料似乎對人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挑選上好的皮料,是皮匠制作出一件上好皮具中最重要的部分。
從皮革選擇、切割、削薄和配件安裝到邊角手工染色、烙印、縫制與邊角做皺,所有技術工藝都在Alfred Dunhill位于倫敦東部的皮革精工坊完成。
狩獵、獲取獸皮、鞣制、制成皮衣,在遙遠的穴居人時代,人們就已經習得了這一整套方法。皮料似乎對人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挑選上好的皮料,是皮匠制作出一件上好皮具中最重要的部分。
愛馬仕制作馬鞍的工匠在根據的客人的要求選擇皮料。
人類對皮革的使用及改造
在對皮革的使用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濕的生皮時間長了容易腐??;二是生皮皮板干燥后十分僵硬,難以處理。為克服以上缺陷,人類利用野獸的腦漿、骨髓或油脂涂抹在生皮表面,經過揉搓等機械作用使它變軟,穿著更加舒適。原始的油鞣法就在人類祖先長期的實踐和揣摩中誕生了。約在公元前5萬至前1萬年,隨著火的使用人類逐漸發現,用點燃木材所產生的煙來熏生皮,可以防蟲、防腐,后來就形成了古老的煙熏鞣法。約在公元前 1萬多年,人類又發現搭在樹枝或木材上的濕生皮,時間長了會顯出顏色,從而受到啟發,逐漸知道樹皮里含有某種成分,用熱水可以浸提出來。把動物皮放在這種浸提液里浸透,干后的生皮既不收縮也不腐爛,可以制成各種較為柔軟而堅韌的用具,并可長久保存,這就是植鞣法的開端。
日本皮藝家彥土反和子在《皮雕工藝全集》中,梳理了皮藝的歷史淵源:公元前1450年左右,在埃及的浮雕物上發現了皮革加工的情形?,F存最古老的皮革制品——皮帶鞋是從古墳里發現的,這是當時神、王所使用最高級的飾物之一。古希臘羅馬時代以后,由探測羅馬文明而得到的線索顯示,在著名的意大利古都龐貝城的廢墟遺跡中,發現有皮革工廠已大量地制造衣料、武器、鞋等日常用品,而且裝飾技巧相當發達。
到中世紀,歐洲的手工藝人非常熟悉制革工藝,并能夠熟練制造皮革用品。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制革專家。他們用油和煙處理鹿皮,將其變成一種鹿皮革。制革成為美洲殖民地相當重要的產業,那里盛產原料皮和制革材料。17世紀末,制革廠的數量為200個左右,100年后增加至2000多個,多數為小型制革廠。
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興起,產生了皮革制造科學的研究,開啟了工場提高生產量的方法。尤其到了十九世紀發明了鉻皮,也改良了機械,奠定今天皮革工業的基礎。 另一方面,美國的印第安人依其獨特的制革技術,制作了馬具、衣物等。
機械的發明加快了皮革工業的發展。一種分離原料皮的機器于1809年獲得專利,這種機器使制革者能夠用原料皮生產更多皮革。后來出現一種能夠去除原料皮的肉和毛發的機器,進一步降低了勞動成本及縮短了加工時間。
在中國古代,就已對動物皮革進行了開發和利用。皮革在人類服裝中的應用要遠早于麻、絲、棉等 。追溯人類利用動物皮的歷史,從北京西南約50公里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遺址中挖掘出的舊石器來研究,考證出北京猿人早在距今 50萬~60萬年前已經會使用刮削石器與尖狀石器剝取獸皮了。
《史記·帝王本紀》曾記載“黃帝始去皮服,垂衣裳”,說明獸皮仍然是當時人們主要的服裝材料的來源。春秋時代齊國的一部官書《考工記》,記錄了皮革 、皮甲、皮鼓等制造技藝。這部著作記述了齊國關于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制造工藝,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
《考工記》所記述的手工業分工細 密,其中攻皮之工就有五種,即函、鮑、韗、韋、裘,可見皮革生產在當時已相當發達,以至在朝廷中要設專職的官員加以管理?!犊脊び洝酚涊d的“鮑人之事”記述了鞣制皮革的工藝要求和檢驗方法。
元代是皮革生產的鼎盛時代,當時已有采用植物鞣料鞣制的方法。“元有甸皮局,熟造紅甸羊皮二千有余”,即元代有朝廷設立的制革工業部門,名叫“甸皮局”,已使用植物鞣法生產紅甸羊皮。在清代,漆皮相當流行,有的軍需裝備正是以漆皮制作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就收藏有太平軍石達開部遺留在廣西的漆皮頭盔。
采用現代鞣制皮革技術,使用近代機器生產,是近百年的事情。在鉻鞣法發明以后,1898 年我國出現了第一家近代化制革廠——天津北洋硝皮廠,該廠是最早采用現代鞣革技術和機器設備的制革廠,當時采用的制革工藝和化工材料均屬19世紀末期歐洲最新型的。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皮革生產大國。2013年,我國皮革主體行業如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業等完成銷售收入11682.7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利潤總額777.8億元,同比增長13.4%;出口829.3億美元,同比增長9%。皮革的總消費量有一半以上用來做皮鞋材料,提包、夾袋、運動器具、衣服、皮帶、工業用途等都持續地使用皮革。
精選好皮料的藝術
愛馬仕手工藝匠精心比較鱷魚皮的紋路
在所有的皮革原料中,小牛皮的質地最適合各種加工處理,并且能夠根據工藝的不同,展現出略微不同的特性。因其特有的加工性質小牛皮被廣泛地用于各種皮質加工中,并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其中包括Box小牛皮、Barenia小牛皮、Gumy小牛皮,多哥小牛皮、Doblis小牛皮。
作為手工鞋匠,最看重的就是牛皮的材質好壞,一整張牛皮上只有13%的部分是最頂級的,30%是次等的,25%是最差的,部分一般用來制作皮鞋中不暴露在外面的部分。
牛皮如何保管管理是個大問題,它直接影響了皮質的變化。 愛馬仕擁有其專有“諾克斯堡壘”,在嚴格控溫、恒定濕度的環境中,以保存陳年佳釀般的細致與耐心呵護著“堡壘”中的60萬余件真皮面料。所有庫存皮革均配有一張ID卡片,通過對上面條形碼的掃描,顧客可以清楚地了解皮革產地、加工人員背景、皮革處理工藝,以及相關選擇等信息。皮革資源庫中收集了世界各地十幾種不同動物的上好皮革,能夠提供四百多種不同的皮革顏色。
同時,愛馬仕還在為尋找新的皮革而不斷地努力。愛馬仕與各基層育種基地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實時跟進各動物養殖場以及鱷魚農場的發展情況,一方面保障了收集皮革的上乘品質,另一方面嚴格遵守《華盛頓公約》,注重物種保護。
愛馬仕會不定期地向其皮草產品中加入適當的輔助元素,從H帆布面料到巴拿馬薄呢,從棉毛布到碳纖維,再到掛件、裝飾片以及鎖扣上的金屬材質,所有的選材都與皮革簡潔明快的風格相稱。此外,能夠根據顧客使用的目的與客觀的審美標準來選擇皮革,更讓皮料與每個擁有者建立了一種無間的親密。
而在Alfred Dunhill倫敦Walthamstow的皮革精工坊內,英倫品牌的深厚皮具傳統也一直在延續。顧客可在精工坊親自選擇個性化的皮革、表面工藝、配件、功能和襯里,造就各類完全定制、獨一無二的卓越皮具。除了牛皮外,稀有皮革也經常被使用。手工定制皮具提供兩種可選的皮革——稀有皮革或植物鞣革皮。稀有皮革涵蓋鱷魚皮——啞光或上光效果——或是擁有彩虹色系的鴕鳥皮,包括黑色、米色、綠色、紅色、橘色,甚至波爾多酒紅色。這些皮革可制成各種形狀和尺寸。從得體正式的框架公文包或文件袋,到輕便的周末旅行包或信使包,由襯里的顏色至金屬配件的拋光等每一細節均可定制。
數百年之后的今天,大師級工匠們依然延續著對皮革的熱情,皮革的馨香觸發他們的制作靈感,而皮革也以某種吟唱回應著他們的輕撫:處理時發出的摩擦聲,制作中皮包翻面時發出的聲響,工匠藝人雙手的摩挲,工具之間叮當的碰撞。這是只屬于皮革與工匠的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