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資本”VS“管人管事管資產”200萬億國資改革誰主沉浮
國資改革被視為新一屆政府推動的經濟改革領域最重要而敏感的一環。但現在,對于中國巨額國資究竟應該怎么改,出現了微妙的分歧。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國資改革是中國轉型重要而敏感的一環,牽動著千萬國企員工的命運。圖為中國有色金屬集團的工人們在澆鑄錫錠。
中國巨額國資的改革誰來主導,走向如何,萬眾矚目。
2014年7月15日,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其所監管的中央企業開展“四項改革”試點工作:包括在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開展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在中國醫藥集團、中國建筑材料集團開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以及在其他數家公司開展董事會和紀檢工作試點。
在人們期待國資改革總體方案出臺的當下,這次發布會多少顯得有些讓人意外。
一是它由國資委單獨召開,而非多部委聯合召開;其次,國資委宣稱此次試點在其管轄的幾家央企中進行,外界并不清楚這次試點是否會左右國資改革的總體方向。
國資改革被視為新一屆政府推動的經濟改革領域最重要而敏感的一環。但現在,對于中國巨額國資究竟應該怎么改,出現了微妙的分歧。
財政部屬意淡馬錫模式
這一設想與現行體制安排的最大不同,是國資委淡出出資人代表職責,由若干新組建或改組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行使出資人職責,國資委只做專業監管者。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國資委其實一直處在相對沉默的狀態之中。直到2014年2月,副主任黃淑和在《求是》雜志上撰文表示正抓緊研究深化國企改革意見。
與此同時,財政部多有舉動。
2013年11月14日至21日,財政部企業司司長率團考察了新加坡淡馬錫、以色列財政部國有企業局。在隨后的報告中,財政部企業司認為,兩國的經驗對我國深化國企改革有著重要啟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必須加快轉變職能,由現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多重身份轉變為專業監管者,由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研究制定國有資本存量管理、動態調整規劃、收益收繳和支出管理、財務管理及防范內部人控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履行公共管理職責”。
報告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將現有特大型中央企業集團近120家(其中國資委直接管理的113家)分為一般競爭類企業集團和公共保障、戰略性、國家安全類企業集團。組建或改組成立若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行使國有資本出資人職責,依法行使對出資企業的股東權利。
淡馬錫模式在中國成名已久。淡馬錫公司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并負責監管,財政部主要通過推薦公務員任職,行使高級管理人員任免以及審核財務報表等監管職責。淡馬錫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新加坡政府不干預淡馬錫在營運或商業上的各種決策。
在財政部之外,淡馬錫模式也被很多官員學者看作三中全會所提“管資本”的典型樣本。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和中央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擔綱撰寫的“383改革方案”中也提出,國資改革要參照新加坡淡馬錫資產管理公司模式,建立和完善出資人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度。
國資委首任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