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雙甲子】甲午,歷史“迷霧”尚未散盡
威海劉公島,曾是北洋水師重金打造的近代軍事基地。如今,“鐵橋臥波”已是威海一景,但民間甲午戰爭研究者陳悅擔心,這座歷經戰火的“鐵碼頭”會毀于和平年代。他更憂慮的是,關于那場戰爭的真相或許將永遠沉沒。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館矗立著的雕像,隔海遙望著威海全港。120年前,北洋水師的官兵在這里抵御日寇,與艦同亡。
2014年7月25日,恰是日本偷襲中國運兵船挑起甲午戰爭120周年。歷史像一個個重放的鏡頭,日本刻意炒作“中國威脅論”,恰如120多年前的翻版。南方周末回顧甲午戰爭,試圖透過更加廣闊的歷史視角,去審視那場戰爭,歷史和現實告訴國人:睦鄰之道,首在自強;自強之本,先在自尊。
威海劉公島,曾是北洋水師重金打造的近代軍事基地。
島的西南側海面上,一條“鐵碼頭”靜臥碧波之上,曾是北洋水師停泊鐵甲巨艦的碼頭。
如今,“鐵橋臥波”已是威海一景:鐵碼頭建成于1891年,長約數百米,墩樁全部用厚鐵板釘成方柱,邊長近2米,長約20米,中間灌入水泥,直入海底。“鐵碼頭”依舊堅固,漲潮時,可??咳f噸巨輪。島上駐軍運送給養的幾艘船正???ldquo;鐵碼頭”。
但民間甲午戰爭研究者陳悅擔心,這座歷經戰火的“鐵碼頭”會毀于和平年代。他更憂慮的是,關于那場戰爭的真相或許將永遠沉沒。
“北洋水師并非貪生怕死”
戰術上的失敗可惜,政治和觀念上的失敗則更為可怕。
“北洋水師并非貪生怕死”。
120年前,美國人馬吉芬憤憤不平地在美國報刊上撰文,各處演講,將他所親歷的北洋水師真實的戰斗情況介紹給美國公眾。
1885年,畢業于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的馬吉芬來華求職。從此,他便在北洋艦隊中服務,擔任過學堂教習、軍艦大副等職。1894年末,大東溝海戰后,馬吉芬受傷后歸國,卻被四周輿論所困擾。
整個西方社會分辨不清戰爭爆發的原委,卻只看到最后的結果。
馬吉芬曾在他的著作《鴨綠江外的海戰》中寫道:“中國海軍,不是你們所說的那樣貪生怕死、昏庸無能。我們的同胞,總是在侮辱中國海軍。我們和那些陣亡將士,應該得到美利堅同胞的尊重。”
讓馬吉芬更為痛心的是,丁汝昌在死前就已被革職,但朝廷依舊讓他指揮作戰,只因無人能接替他。而丁汝昌死后,光緒帝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馬吉芬在《世紀》雜志的文章中憶起丁汝昌,依舊扼腕痛惜:“在夜半孤燈之下,左思右想,飲鴆而逝。老英雄當時的感情究竟如何?”
馬吉芬被主流輿論所不容,認為頭部的戰傷使得他精神錯亂,成為瘋子、狂人。
最終,1897年2月12日,美國紐約研究生醫院的病房中傳出一記槍聲,留下“主啊,請你不要小看我”的懺悔詞后,馬吉芬拔槍自盡,按照這位北洋水師“洋員”的遺愿,一身北洋海軍軍服,盛殮在鋪蓋著黃龍旗的棺柩中。
“即使在國外,認識、評價甲午戰爭都有這么難。”陳悅感慨說,甲午戰爭本身也有許多誤解有待“正名”:海戰只是整個甲午戰爭的組成部分,如果將整個戰爭的失敗一味地歸結為海戰的失敗,顯然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如果問:120年前歷史上發生了什么事?可能很多中國人都回答不上來。”大連市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珍仁很納悶,甲午戰爭這么大的歷史事件,怎么能被社會遺忘?
北洋海軍許多英勇戰斗,隨著北洋水師的失敗而被歷史湮沒。1894年,日軍從山東榮成登陸后,相繼攻占南幫炮臺和北幫炮臺,劉公島成為孤軍之勢。那場南幫炮臺的血戰中,丁汝昌旗下有一支300人淮籍將士敢死隊,血拼到底,無人生還。這支敢死隊是近年歷史研究者的新發現,經過專家們反復考證,最終被確認。
“綜觀世界海戰史,一支海軍艦隊在一場海戰中戰死或以身殉國、盡節以終的將領,占到高級指揮軍官半數以上是極為罕見的。”中國海軍副司令員丁一平在《對甲午海戰的再認識》一文中寫道。
中國甲午戰爭紀念館偏僻的角落里,陳列著一張布防圖。它清晰地表明,在戰前,日本就派出“天佑俠團”、“樂善堂分店”,大搞間諜活動,將威海、大連灣等沿海地區摸得一清二楚。隨后的劉公島海戰中,日軍悄然從乳山等地登陸,將拱衛劉公島的多部海岸炮調轉方向,對準了北洋艦隊。
戰術上的失敗可惜,政治和觀念上的失敗則更為可怕。陳悅認為,清朝停止給北洋水師撥款后導致武器水平被日本反超,這種對海軍不夠重視的做法,根本上是由于陸地思維羈絆下的中國人對海洋開放性、海軍進攻性的本質缺乏認識,&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