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雙甲子】日本對華情報戰的甲午背影

當清廷開始捉拿日諜,并搜查到了寄往日本當局的密函時,不禁脊背發涼:連“高升號”上所帶青菜多少斤都被日諜刺探得一清二楚。甲午戰敗后,清廷御史易俊總結了兩國情報上的得失,“倭之虛實,我國茫然,而我之一舉一動,有士大夫不知,而倭無不知之者”。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實習生 解天 龔宇喆

日本間諜長期以來一直在大清內部活動,他們以各種身份搜集清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這種行為最初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圖為日本駐天津公使館諜報中心收集了間諜提供的大量軍事情報,內容是清軍派赴朝鮮牙山的作戰部隊、兵員數量、前往地點、裝備狀況的詳細情報。 (李慶供圖)

“‘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在民國初年的著作《日本論》中,早年留學日本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如此感嘆。

在日本面前,大清朝簡直就是一個裸體的巨人,嚴重不對稱的“知彼”情勢,早已為最終戰局提前寫下了注腳。“自甲午戰爭之前數十年,日本間諜橫行中國刺探情報,以至于劉公島上在哪個地方有口井都清清楚楚。”甲午研究學者陳悅說。

1894年7月25日,上午9時許,租用自英國的清廷運兵船“高升號”在朝鮮豐島海域遭到日艦伏擊,日艦“速浪”號猛烈炮擊全無武裝的“高升號”,船上清軍英勇頑強,寧死不屈,以步槍還擊,下午1時許,“高升號”終被擊沉,除245人遇救獲生外,其余871名淮軍精銳全部壯烈殉國。這場令清朝當局匪夷所思的海上伏擊戰揭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

而就在“高升號”事件數月前,一位德國商人曾向李鴻章談起他在火車上的一件怪事:一個日本人向他侃侃談起清朝海軍的軍務,“高升船載若干兵,若干餉,何人護送,赴何口岸,該倭人無不了徹于胸。”

當清廷開始捉拿日諜,并搜查到了寄往日本當局的密函時,不禁脊背發涼:連“高升號”上所帶青菜多少斤都被日諜刺探得一清二楚。

甲午戰敗后,清廷御史易俊總結了兩國情報上的得失,“倭之虛實,我國茫然,而我之一舉一動,有士大夫不知,而倭無不知之者”。

窺視摸底中國

日本對清朝的情報戰始于明治維新后。1871年3月,參議江藤新平向日本當局提交了《對外政策意見書》,強調對“西陸大國”(中國)加強情報研究的重要性,建議盡快向中國派出諜報人員廣泛搜集情報。

第二年,日本陸軍大將西鄉隆盛派出陸軍少佐池上四郎等三人潛入中國。據考,這是日本為發動對華戰爭實施間諜滲透的肇始。

一年后,三人向日本當局提交了名為《滿洲視察復命書》的間諜報告。這是一次對對手的摸底,報告稱“(清國)積弊久生,士氣腐敗,兵士怯懦,常備軍殆成虛名。況朝廷綱紀廢弛,賄賂公行,商民怨嗟,皆屬實情。如此下去,不出數載,清國勢將土崩瓦解,可謂明矣。”

隨后,日本開始對清朝進行系統的情報偵察。這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日本間諜主要是以刺探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戰略情報為主,人員較為零散,規模并不大,主要以類似游擊的方式行動。

1878年,日本陸軍參謀局從陸軍中獨立出來,成立了權力更大、資源更豐富、機構更嚴密,并直接隸屬于天皇的專門情報機構參謀本部。這是日本加強對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