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雙甲子】遠未結束的甲午輿論交鋒“我們不能被牽著鼻子走”
日本學習西方比較早,對西方新聞媒體等規則比較熟悉。輿論戰中,先發制人容易獲得“先入為主”的認知優勢?!拜浾搼鸩皇强炕ㄥX,去買廣告、買時段、搞專訪,而是要與日本主流人群進行面對面的爭論和交鋒,這樣西方社會才會傾聽中國的聲音?!?/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實習生 俞琴 岑欣杭
日本的公關攻勢、甲午戰爭一邊倒的戰情,使得原先中立甚至對中國抱有同情的西方媒體,最終都倒向了日本。
日本學習西方比較早,對西方新聞媒體等規則比較熟悉。輿論戰中,先發制人容易獲得“先入為主”的認知優勢。
“輿論戰不是靠花錢,去買廣告、買時段、搞專訪,而是要與日本主流人群進行面對面的爭論和交鋒,這樣西方社會才會傾聽中國的聲音。”
“逢十必交惡”,這幾成中日關系的周期律:每逢甲午戰爭、抗日戰爭紀念,中日關系大都會跌入低谷。
吵架上升到國家層面,便是輿論戰。
2014年年初,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英國主流報紙《每日電訊報》上刊文,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是“伏地魔”,后者是暢銷作品“哈利·波特”中的“黑暗魔王”。緊接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檔節目中,中日駐英大使“針尖對麥芒”。
甲午年,中日輿論戰拉開帷幕。
“先下手為強”
歷史驚人相似。120年前的那個甲午年,通過駐英使館,日本政府賄賂《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等英國知名報刊,撰寫立場傾向于日本的文章。
戰時,日本政府將輿論宣傳上升為國家戰略,投入大量人員和經費。戰場上,日本派有1114名國內記者隨軍采訪,還邀請129名西方國家記者報道戰事。戰爭中,日軍歡迎西方媒體觀摩他們的戰斗過程。
而清政府則不允許任何外國記者隨軍,更不會主動向歐美記者提供信息,甚至還殺害了兩名誤入中方陣地的西方記者——僅有的被允許的西方人則是清軍中的“洋員”。
經過日軍的策劃,這些西方記者傳回本國的新聞大多溫情脈脈:諸如日軍為被俘清軍人員“療傷”,日軍將丁汝昌靈柩“以禮送回”等消息。由此,西方輿論也盛贊日本是“成熟的文明國家”。
戰場和輿論場上,清政府一敗涂地。
“日本學習西方比較早,對西方新聞媒體等規則比較熟悉。”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梁云祥對南方周末分析,輿論戰中,先發制人容易獲得“先入為主&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