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雙甲子】戰事之敗敗在軍,軍隊之敗敗于國
又逢甲午,日本右翼勢力圍繞釣魚島問題屢屢制造事端,企圖通過修憲解禁集體自衛權,重走武力擴張老路,重溫軍國主義舊夢。今天,祭奠那場遠去的戰爭,不禁會問:中國是否做好準備再打一場甲午戰爭?中國能否打贏這場戰爭?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實習生 解天 龔宇喆
日本主力戰艦吉野號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裝甲巡洋艦,原是北洋水師訂購,后因海軍軍費不足被迫放棄。日本政府動員全國官民一切力量募捐,終于購得此艦。圖為吉野艦。
又逢甲午,日本右翼勢力圍繞釣魚島問題屢屢制造事端,企圖通過修憲解禁集體自衛權,重走武力擴張老路,重溫軍國主義舊夢。
今天,祭奠那場遠去的戰爭,不禁會問:中國是否做好準備再打一場甲午戰爭?中國能否打贏這場戰爭?
慘痛教訓不能忘
南方周末:從海權意識和海防意識的角度來看,甲午戰爭前清政府狀況如何?當時中國在這方面最缺乏的是什么?
余愛水:1884年,日本侵犯臺灣后,朝野大驚,李鴻章上了一道《籌議海防折》,充分陳述了海軍海防問題的重要性迫切性,進言呼吁購買鐵甲巨艦,但清政府不予采納。也是1884年,好不容易建起來的福建水師在中法戰爭中全軍覆沒,光緒帝才頒布上諭,成立了海軍衙門,組建北洋水師,但投入遠遠不夠。
截止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用于修筑炮臺、船塢和籌建海軍購買艦船的費用總計3500萬兩白銀,僅占同期清政府財政開支的2%,遠遠低于同期陸軍的軍費開支,同時,清政府依靠少得可憐的關稅厘金來維持海防建設,拆東墻補西墻。
另一方面,沒有海權思想,沒有清晰的建設和運用海軍的戰略思路。長期固守“以陸制海”、“陸主海從”的作戰思想,加之重臣把保存軍事裝備作為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