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雙甲子】“中國是一只腳邁進近代”
日本神奈川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和民俗資料學研究科委員長森武麿接受南方周末采訪。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實習生 解天 龔宇喆
日本神奈川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和民俗資料學研究科委員長森武麿接受南方周末采訪。
南方周末:甲午戰爭前夕,日本一直在做戰前準備,包括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情報收集工作,據您了解,這些戰前準備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森武麿:清朝和日本在1871年(明治4年)9月13日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當時日本想要像西方列強一樣,強迫清政府簽訂給予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等內容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作為外交官登場的李鴻章,利用談判中的主導權,最終使得簽訂的條約為平等條約。從這個階段開始,清朝與日本之間就形成了近代國際法意義上的對立關系。
《中日修好條規》約簽訂后,1871年,琉球國宮古島的54名島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譯注:即八瑤灣事件),以此為由,日本在1872年將琉球國自據為琉球藩,將琉球國王降為琉球藩王。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日本意圖通過武力,逼迫清政府承認琉球人為日本人。
到了1879年,日本不顧清政府的抗議,將琉球藩改置為沖繩縣,將之強行納入日本的民族國家之內。這樣,日清之間的對立開始表面化。
在19世紀60年代,出于對沙皇俄國南下、侵略對馬海峽的擔憂,日本將沙俄當作敵對國(假想敵對國),但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將琉球國納入日本版圖,以及將朝鮮置于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日本可以說在為與清政府(假想敵國)一戰做準備。
1880年(明治13年),山縣有朋向天皇上奏《鄰邦兵備略表》。這份上書中,山縣有朋建議擴大對抗清朝軍力的日本軍備。日本對清政府的戰爭準備起源于1882年壬午兵變。在這之后經過1884年的甲申政變,圍繞朝鮮的支配權問題,日本與清政府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為此,1884年以后,日本數次擴充軍備,加速推進軍隊近代化。甲午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關于朝鮮支配權的爭端。
南方周末:甲午戰爭前夕,清朝北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