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政府活不下去?南鑼鼓巷戲劇節的難題

為了把南鑼鼓巷戲劇節繼續辦下去,發起者王翔提了幾次“賣房”。但是,在政府扶植和“賣房”之外,民間戲劇節要生存下去,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責任編輯:朱曉佳 袁蕾 李曉婷 實習生 喻冬宇

2012年底的“八項規定”之后,一個動作就是:清理節慶活動。因此,大型節慶演出減少了。南鑼鼓巷戲劇節也“遭了殃”:經濟支持和政策支持都縮減了。圖為南鑼鼓巷戲劇節上的劇目、來自香港劇團的《我要安樂死》。 (南鑼鼓巷戲劇節供圖/圖)

為了把南鑼鼓巷戲劇節繼續辦下去,王翔提了幾次“賣房”。但是,在政府扶植和“賣房”之外,民間戲劇節要生存下去,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大不了賣房子。”坐在蓬蒿劇場的露天陽臺上,南鑼鼓巷戲劇節的發起者、主辦者王翔面對南方周末記者時,言語中更多是“悲情主義”色彩。

2014年第五屆南鑼鼓巷戲劇節即將在7月底結束,而這個成本180萬人民幣的民間戲劇節,還有70萬元缺口。

王翔其實是個牙醫,在北京有三個牙醫連鎖門診店。介紹自己的時候,他會遞出兩張名片,一張上畫著一顆大牙齒,另一張上寫著“蓬蒿劇場藝術總監”。

蓬蒿劇場緊鄰中央戲劇學院,由一處四合院改造而成,平常多是一些實驗性小話劇在此演出。到了南鑼鼓巷戲劇節期間,會密集性地出現歐洲、日韓小劇場劇目展演,以及海外戲劇人座談、工作坊等交流活動。

不少國家的大使館愿意支持這個戲劇節,大部分國家承擔了本國藝術家來往中國的機票費用,但王翔說,他和蓬蒿劇場還是要貼上70萬元。

“更高級的群眾文化?”

“既然缺口那么大,為什么不提前節約成本?”南方周末記者問道。

王翔沉默了好一會兒:“一是確實沒想到今年的變化。二是,南鑼鼓巷戲劇節這幾年已經越來越大,走向了一條國際化道路,這是個好事,我不想放棄。”

2014年的戲劇節,成本比去年多了30萬。戲劇節有48個劇目演出,涉及日本、法國、英國、瑞典、以色列等海外劇團、戲劇人參與的劇目過半。10個工作坊和13場講座,幾乎全是海外導演、戲劇人來主持。

2014年春節前夕,面對南方周末記者時,王翔對南鑼鼓巷戲劇節還是一臉樂觀:“今年會比往年更好,東城區政府也會一如既往地支持。”

蓬蒿劇場和東城區,算是“老相好”了。

2008年,牙醫王翔奔著長久以來的戲劇愛好,租下東棉花胡同一所四合院,改造成“蓬蒿劇場”——“蓬蒿人,普通人的意思。”那年他54歲,擁有三個運營良好的牙醫診所,財務自由。

蓬蒿劇場前期花費120萬。劇場全年運作的賬目大抵包括:房租93萬;團隊費用60萬;日常開支和劇目創作50萬;而純票房收入只有50萬。于是,牙醫王翔每年要自己貼錢丟入蓬蒿劇場。

和日本、韓國等國對文化項目采取的優惠稅收政策不同,蓬蒿劇場和隔壁的咖啡廳、餐館負擔著一樣的稅:營業稅、附加稅、地稅、國稅。

就在王翔進入東城區的時候,東城區文化委也在醞釀著強化自己的戲劇標識——全國的戲劇資源在北京占了60%,東城區又占了北京的60%。

2009年下半年,東城區人民政府把這種醞釀變成了行動,由此,有著“公益性”、“藝術性”性質的蓬蒿劇場進入一個全新發展期。

在蓬蒿劇場之前,東城區主要的合作對象是某著名先鋒戲劇導演工作室。當他們看到王翔對蓬蒿劇場、南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