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史話之二】劉坤一與晚清政局

晚清積弱,無力抗拒列強,洋務外交,多行以夷制夷,已成慣例,李鴻章親俄,劉坤一張之洞親英、日,在籌劃東南互保時,他們立場相同,尚能互相支持,結為盟友,但一遇外交糾紛,難免齟齬,尤其事關國家主權,常要據理力爭。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坤一在晚清政局中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晚清積弱,無力抗拒列強,洋務外交,多行以夷制夷,已成慣例,李鴻章親俄,劉坤一張之洞親英、日,在籌劃東南互保時,他們立場相同,尚能互相支持,結為盟友,但一遇外交糾紛,難免齟齬,尤其事關國家主權,常要據理力爭。

庚子年間的義和團運動,為禍華北東北數省達一年之久,引來八國聯軍攻占北京,雖以簽訂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和多項懲罰性條款的“辛丑和約”了結,但它留下的后患,貽害連連,涉及內政、外交、經濟、軍事諸多方面,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

就在北方陷入戰亂之時,東南各省卻保持了安定局面,南北形勢,儼然判若兩國。議和期間,朝廷在各國領事的一致要求下,懲治了一批禍首,同時也表彰了一批在保護東南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官員,劉坤一居功臣之首。議和期間,他聯合張之洞等督撫抵抗俄國侵占東北,反對與俄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辛丑夏,他又與張之洞聯手起草變法奏折,五、六兩月,連上三折,成為清末新政的綱領性文件;其后,他又在賠款問題上與外國交涉,竭力減少損失,在督導中英商約談判時,據理力爭,維護國家利益,直至病逝職所。

劉坤一去世后,太后懿旨表彰他:“秉性公忠,才猷宏遠,由諸生起家軍旅,屢建功勛,洊歷封圻,克勤厥職,簡授兩江總督兼充南洋大臣十余年來,鎮撫地方,軍民愛戴,辦理交涉,悉協機宜,前年近畿之亂,該督保障東南,匡扶大局,厥功尤著,老成碩望,實為國家柱石。”(《劉忠誠公(坤一)遺集》,卷首“上諭”,文海出版社,1966)

保障東南,匡扶大局

清承明制,高度集權,朝廷不設宰相,皇帝獨攬大權,以數位軍機大臣參與要政,備詢、籌策、傳奏、擬旨而已,他們既無衙屬,亦無治權,不能獨立執行政務,內閣部院,外省督撫,均直接承命皇帝,軍機處和內閣部院對督撫既無管轄權,又無節制權,即使參劾,是否處分也是由皇帝說了算。清初的總督多以將軍充任,轄制一至數省,其職責為“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但偏重于軍政,而巡撫則“宣布德意,撫安齊民”,偏重于民政。

洪楊之亂,朝廷軍隊不敵太平軍,八旗勁旅,悉數瓦解,湘勇淮兵,異軍突起,曾、李、左、劉等統兵大帥,平亂之后,洊歷封疆,此時清朝統治,全賴湘淮軍力維持,同光兩朝,朝廷雖在近畿訓練軍隊,有挽回外重內輕之意,然“諸侯”之勢已然坐大,一時難以挽回。甲午戰敗,淮軍大挫,李鴻章削職,但不久即出任兩廣總督,與湘軍系的代表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清流系的代表湖廣總督張之洞,成為鼎立東南的支柱。

清朝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東西、南北的直線距離都在五千公里以上,又被高山大河海洋荒漠分割成不同的地理區域,四億五千萬人混居在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而行政區劃承繼元朝的行省制度,既不合理,又不均衡,大省小省,面積、人口、資源、貧富相差懸殊,朝廷也無力調劑,只能靠督撫各盡其責,維持生計。邊省與內地,在國土安全上承受的壓力更為懸殊,邊省戰爭風險極高,對外交涉頻繁,同樣是保境安民,邊省督撫在內政、外交和軍事上的責任,遠遠大于內地督撫,政務煩劇程度,遠勝于后者。

在交通落后、信息不暢的清代,天高皇帝遠,督撫成了皇帝在各省行使統治權的最高代表,一遇匪禍民亂,外國入侵,朝廷無力抵御時,就要靠督撫自謀對策,自籌兵餉,剿匪平亂,對外交涉,以安定地方秩序,庚子年的東南互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