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讓心“落地”
導語:姚謙:“世界總在變化,面對一個更新的世界,我們已經老了,多元的世界,多元的價值觀,我們只要維持一個系統,守住一個道德上倫理上的一些標準就行了,剩下的,我們要尊重”。
姚謙的大名,從音符里飄出。臺灣綜藝圈教母張小燕稱他是“最懂女人心的人”,王菲、辛曉琪、蕭亞軒,早期的甄妮,當紅的吉克雋逸,都是唱著他嘚瑟歌詞包裝走上前臺的女星。姚謙是一位高產的歌詞作家,他謙稱,自己并非喜歡泡公益的人。公益,對姚謙來說,既遠且近。
寫歌詞,內心有水一樣的純凈,公益卻不一樣,似乎有太多的蒙塵,太多的功利。這對心靜如水、心緒安寧的人來說,總是看不真切。
態度,而不是形式
從桃園到長水,從昆明到大理,一路風塵,七八個小時的顛簸,并未掩去姚謙說話的細膩和思維的敏捷。大陸是他常來常往的地方,選擇幕天講壇,他沒有半點猶豫。他自稱很少參與公益活動,在他眼中,現在的公益活動表現臺前的人太多,在標題上下的功夫太多,他能在第一時間選擇參加幕天講壇,是因為活動不是重在標題,而是對概念深入挖掘,并且身體力行地推廣。
聚光燈下,熒光屏錢,能在臺前風光,出名出彩的,是施與者,面對這些公益活動,姚謙保持距離。他對公益的興趣,集中在了孩子和老人身上,他希望遠離聚光燈,接近公益受眾。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落地”。
作為音樂人,姚謙曾與一批文化人和學者一行人去過貴州的侗寨。在崎嶇的山路上,四十幾人穿山越嶺,連續去了五個寨子,他們與當地人聊天,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但是讓姚謙不能容忍的是,當地不少老人幼女組織地出來歡迎他們,這種異樣的隔膜,讓姚謙感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生分。“沒有道理讓當地的老先生老太太出來歡迎我們,這是不對的,不對的!”姚謙反復強調。在那里,姚謙遭遇到了當地人的圍觀,他感覺渾身不自在。“我覺得幕天論壇做得好,是平等的,我們在一起,不是我在教你,而是我來感受你,然后我再提自己的看法,這是交流性質的,我覺得這就是公益人最為客觀的支持。公益應該是態度上,而不是形式上,支持一定要客觀”。
作為音樂人,創作者,姚謙把一半的時間放在了大陸,他承認,所有的文化創作其實是互相感染,互相尊重的,誰也無法啟發誰,因為所有的創作都是孤獨和封閉的,但是創作前精神上的感染太重要。他不贊同資源的快速商業化,這不是對與不對的問題,而是應該再思考的問題。“我去鄉村做公益,我鼓勵孩子們不一定要出來,但是我們要大量的閱讀去開闊視野,視野要開闊,但不一定要闖天下。”面對渴望走出家鄉的孩子們,姚謙婉轉地鼓勵孩子們,他相信,人們的眼睛、耳朵可以透過科技看世界,而且世界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在姚謙眼里,公益并非鼓勵孩子們如何走出大山,而是給孩子們帶去不一樣的世界。
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如今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完全不一樣了,他們面對的世界跟父輩們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是科技帶來的資訊來源的開放。“我們這一輩沒有,我們的父輩更沒有,幾代人得到信息的前后順序不太一樣,造成的邏輯思考判斷也會不一樣,我覺得這是必須要被尊重的。”在姚謙看來,孩子們的價值觀需要重新評估,不能用我們的價值觀來界定他們,畢竟,地球“變平”了,環境“變異”了。
學會傾聽
寫歌詞的人,內心要細膩,要別人用心去聽自己的歌,歌詞作家就必須走進聽眾的內心。做公益,同樣如此。姚謙愿意走近孩子的內心,就像他寫的歌詞那樣,“只要你真心拿愛與我回應,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為你”。他愿意傾聽少數人、弱勢者的聲音,他不承認“青春叛逆期”這樣的教育借口,孩子們有不同的聲音,才是最需要傾聽的。“世界已經顛倒,大多數人都過上了平穩的生活,擁有了平均的權利,少數人的聲音我們更要去聆聽,例如我們的孩子,他們有很多權利在我們身上,我們應該放下權利,去聽孩子的聲音,因為孩子他還得讀書,你還得幫他繳學費,他還沒辦法養活自己,他必須聽你的,我們現在應該學會怎么聽孩子的聲音”。
1961年,姚謙出生于臺灣南部一個軍人的家庭。但幼時的美術熏陶,讓他對視覺藝術有了一層特殊的感悟。這一切,源于父親的影響。父親喜歡水墨畫,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從6歲起就開始學習畫畫,還經常參加比賽。一次比賽中,父親就在旁邊看著,姚謙越畫越開心,父親卻越看越不高興,一邊看一邊搖頭。那一次給姚謙心理留下的印象很深,不知為什么,姚謙告訴自己再也不畫畫了,他覺得自己不能讓父親滿意,是因為“能力不夠”。從此以后,姚謙轉移了興趣。如今,姚謙絲毫沒有責怪父親的意思,他只想說明,父母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鎖定孩子。從父親的愛好中走出,姚謙愛上了寫文章,愛上了閱讀,愛上了音樂。其實這些愛好原本就有,只不過父母沒有去要求,正是因為沒有要求,這些愛好在姚謙內心自然地成長和發展,終于為今后的職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很自由地學習,很自由地接受”,愛好從一顆小苗,長成參天大樹。
“沒錯,自由,我們的一些精英和中堅人士,他們正在封鎖孩子的自由,封鎖老人的自由。”封鎖,來自“自以為是”的自信,也是中國公益最為缺乏的價值引領。自由決定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公益便是如此。“中國現在這么有錢,我很少看到有一個地方的公共建筑設計是方便老人過街,方便老人進出的。都是為了方便年輕的消費者,權力的擁有者,討好他們。在公共建設地方,為什么不為老人考慮,比如為老人安排出入口,防滑地面。這些都還沒有想過,之所以還沒有想到,是中國現在缺乏這方面教育。”這,便是姚謙醉心于教育和老人公益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