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春:大宅邸里的詩意雅聚
主人:趙為民(北大著名教授、文化學者)
院落方位:地處地安門附近
院落關鍵字:敬、靜、凈
導語:大唐春,這處四合院打造的人文空間很不簡單,它曾是著名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弘一法師(即:李叔同)和他的侄子、原中法大學校長李麟玉先生的居所,這是個三進院的大宅邸,呈“品”字型。目前承租這個院落的主人趙為民老師是北大著名教授、文化學者??梢?,這座小院的命運是和文人、和北大、和某些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小院時不時會做一些高水準的雅集,從古琴音樂會,到《心經》講座,從紫砂壺解析到留法藝術家分享會,非常豐富,幾乎每個晚上,小院里都是群賢畢至,來交流品茶的都是深蘊傳統文化的國學家、書畫家、藝術家、文學家,來往友人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顯示出小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特色。
拜訪大唐春是在一個夜晚,將近9點我們還在路上尋找煥新胡同21號院。駛進胡同,兩邊都停滿了車。我們很是擔心這么晚的采訪會打攪主人休息,引薦我們前去的戒毓法師安慰道,“主人是個夜貓子”。路上的忐忑直到我們看見掛著兩個紅燈籠的宅門出現在眼前,推開門、跨過門檻,一瞧見入門的墻上掛著弘一法師的照片,聽到主人趙為民的熱情召喚,他親切地跟我們每一個人握手致意,招呼大家坐下喝茶,說:“進門了,就請隨意。”以及見到一院子的文人墨客,我們就踏實就喜悅了,開始了充滿詩意的四合院夜談。
趙為民是北大著名教授,他的學生早已桃李滿天下,央視目前幾個當紅的主持人都是他的學生,趙本人極其謙遜、低調,幾乎每一個第一次來小院的訪客,他都會親自帶他們參觀、講解。趙為民白天常常在校園里處理學校事務,傍晚就會出現在小院,夫人也經常作陪,他熱愛這樣的生活,告訴我,“小院里,一年四季都有它各自的美。”
接待我們的當天他穿著做工考究的中式衣服,一雙舒適的布鞋,生活中他也常常是中式服裝,人少的時候他會親自給大家泡茶,來賓比較多他就會招呼自己的助理給大家泡茶,會很周全地照顧到每一個朋友。
“大唐春”一名頗是講究,出自唐朝詩人盧照鄰的詩句“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詩句描寫了一派欣欣向榮的爛漫春色,趙為民取此名是一方面意在小院永遠充滿生機,另一方面也有“承盛唐之氣象,揚少年之精神”的內涵。
來客皆是主
猶記得第一次去的晚上,一院子的文人雅士呈現的狀態給我的印象就是“自在”兩字,有的在書房揮墨、有的在樹下品茗、有的在把玩紫砂壺,有的還即興來作詩一首,似乎所有來的小院的客人又都是主人,可以在此充分展現才華和分享快樂。和我同行的另外三人,一位是法師,一位是禪服設計師,一位是游學項目負責人,我們很自然地就融入到了已經交流得頗為深入的茶友中,他們很多是小院的???,有的是國企高管,有的是企業家,但都是因為熱愛文化走到一起。
在這里,你幾乎沒不見大家在互相傳遞名片,身份在小院里是平等的。一位熱愛紫砂壺的先生告訴我,他常常來,不僅被小院自身的美好打動,更因小院高水準的雅聚讓他身心愉悅、念念不舍。
在小院落座,我的第一感受是:如果你是個詩人,此刻一定思如泉涌、揮墨成詩;如果你未曾是個詩人,此刻也能翻閱腦海中對美詩美文的存檔,想吟上幾句。因為這就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景致。目之所及有海棠樹、核桃樹、香椿樹、棗樹,周圍的廂房還借樹命名:雙棠館、養和(核)、松椿居。海棠花開時特別美麗,花落時更美,而且海棠花落完是核桃花落,核桃花落完是香椿花落,香椿花落完是棗花落,然后冬天就是雪花落。所以一年四季都是花,趙為民迎合此情此景寫道:香花灑滿地,清箒掃半天。他形容,“如果我們把掃花當成是一種勞動的話,一定會覺得很煩、很臟很累,但是如果我們把掃花當成是一種修行,心情會不一樣。”掃花也是修行,妙哉!
地處地安門附近的大唐春,目前可謂是北京的“最”中心,因為自從建了亞運村、奧運村,城市建設北移了,純粹的地理中心點已經挪到了地安門。深夜,抬頭看著上空云霧中若隱若現的一輪明月,這就是這個小院的美景,環顧四周我努力想找到一處高樓的影子,可是看不到,這就是此地的可貴。趙為民告訴我們,“這個方向,這塊天空曾經出現過奇跡。”他打開手機,給我們瀏覽了幾朵他在此拍的云彩,說:“你看,這多像我們祖國的版圖,真得就是這么神奇!”友人驚呼,原來小院還能看國事呀!
抬頭隨意一個老匾就是弘一法師寫的,另外一對是豐子愷先生創作的。正房有五間,左右各兩間,還各帶了兩個小天井,格局都是原來的,主人沒有改動,只是把內容填進去了。正房的一間是趙為民的詩社,他會經常在這兒寫詩,其中有為小院寫的一首辭,“屋北有田瓜豆種,風來雨去無份,花先果后幾多忙,人到夷且簡,粗糲米茶香。不獨門墻存舊影,也將思想珍藏??蠌睦像睦m文章。燈前身已瘦,八月草初黃。”他愛舊體詩,是個大詩人,但遠不僅是個詩人。墻上還掛著他愛人抄寫的《心經》。
西廂房被主人做成了一間茶室,擺滿了主人收的各種老件茶器,延續了好幾個歷史朝代的風華,面對如此多博物館里才有幸看到的美好器皿,也為那一口茶增加了不少文化氛圍。
步入東廂房,這是主人打造的一個音樂教室——“演音臺”,這也正好是弘一法師的字號,放在這里極其協調,主人在這里舉辦一些古琴、古箏、笛、簫、塤、昆曲、京劇的雅集,還有一些國學講座。
譬如以前就舉辦過一場以“箏”作為主題的雅集 “幸福九重門——袁莎古箏雅賞”,正所謂“一庭香樹年年綠,雙調鳴箏戶戶聞”。本次雅集的參與者有從政多年的政府要員,有馳騁商場的商人,有享譽中外的藝術家,有學術嚴謹的學者,有出書立傳的作家等等,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喜愛并立志傳承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志同道合的知己。為了烘托本次“箏”的主題,各位名家紛紛作詩揮毫,墻上懸掛各種為本次雅集創作的詩詞“月來閑處誰無夢,箏到靜時自有情”、“禪燈四照結奇環,玉樹清疏風自刪,月有陰晴云里外,音淘生浪兩琴間!”一字一句都表達廣大雅集友人對古箏的熱愛及對音樂的尊重。
趙為民撰寫了一副對聯,曰“抱琴應有仲尼意,讀曲能無漁夫心”,意思是說來我這里彈琴的都得要有圣賢的境界,聽琴的人也都要是知音才行。墻上掛了一些老照片,其中一張是弘一法師,這是他演繹西洋歌劇《茶花女》男扮女裝的裝束,弘一法師是中國的國學大師,是中國現代音樂的奠基人,是中國畫界的開拓者,他幾乎在中國所有傳統文化的領域里面都能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可即便如此,他并不排外,他唱歌劇、畫油畫,趙為民說:“弘一法師的這種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中國的文明要發展必須是要走兼容發展的道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東方和西方的融合,這才是中國比較正確的道路。”我們今天的一個思維方式是,很愿意把傳統和現代分離了,要么說傳統不好,要么一說好就都是好,實際上國學里也有糟粕,東西方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兩條路,都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兼容的,“我覺得兩者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這就是我給這個小院要打造的一條路。”所以我看見了演音臺里擺放了一架鋼琴,他打趣地說,你們誰會彈,我們就可以搬到院中演奏。
小院的氣場和包容
大唐春里的文化都是原創的,這些鮮活的文化圖標鐫刻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趙為民跟我們分享,這個小院用中國文化的語言表達就是氣場很強,如果用西方科學的語言表達就是正能量很足,這里來過很多美國的科學家,他們都說這個小院有很強的能量場,所以最適宜做頭腦風暴的事,如今這兒是出思想的地方,比如我們從這里的資料中的確看到許多中國思想者的身影。
有一張歷史照片,能很好地傳遞資深北大人趙為民打造這個小院的一個用意和目標,照片中的人物分別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北大校長蔣夢麟、北大校長胡適和北大教授李大釗,這四位20世紀的偉人,有馬克思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三民主義者,這些不同的意識形態在北京大學兼容并包,這就是北大精神,這就是中國文化精神。這四個人衣著樸素,又站在一個破舊的四合院前,但是有誰敢說他們沒文化呢,有誰又敢說他們沒氣質呢?這才是人們眼中屹立于天地之間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的身上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所以趙為民希望在這個小院追求的是文化的內涵,而不是文化的表象。照片邊的桌上擺了一個10年前趙老師自己手拉胚做的江西景德鎮瓷器梅瓶,當時他的老師給寫了四個字,叫“兼容并包”,燒出來之后趙老師覺得太素了,就把它放到一邊,但是沒想到今天把它拿出來往這兒一放,畫龍點睛。
心靜中感知文化
其中一間屋子是趙為民的紫砂壺作品,他不是為了做壺而做壺,而是為了把紫砂壺作為一個載體,在做提升紫砂文化的這么一件事,為此他還為每一把壺寫了一萬字的文章。幾年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來訪,趙為民就曾對他講,據我們所知,不久前聯合國頒布了世界最佳飲品,茶位列首位,中國是產茶大國,中國有悠久的產茶歷史,中國人吃茶所追求的境界是心平氣和,而心平氣和恰好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前的國際事務也可以心平氣和地來解決,于是送了他一把紫砂壺。翌日,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各家媒體都發了報道,有的標題就是“北大贈安南心平氣和”。把壺送給領導人,這個不足為奇,只有當它成為公眾傳播事件,才具有文化價值。他說:“這把壺讓世界知道了中國為什么在用紫砂壺,中國紫砂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因此意義才深遠。”
一邊在小院吃茶,我一邊品味小院的文化,內心了無掛礙,想起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上》的一句話: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里沒有掛礙。只要我們的心清凈了,無論你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感受到月白風清的境界,更何況是在大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