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光堂:于古宅里品味古雅
主人:炎龍、海燕、單雁川
院落方位:北京海淀區
院落關鍵字:修復、保護、推廣
相較于流行文化,當下傳統文化的受關注度是非常低的,在傳統文化這個大門類里,古建筑的修復則更少被人關心。難能可貴,馀光堂就是一個在做古建筑與古家具修復、保護及文化推廣的人文空間。所謂的修復,其實更是一種傳承,在結合現代建筑、人居理念的基礎上重回古人的居住環境里去探究傳統文明的精髓與精致。
馀光堂在推廣古雅文化的傳播中,也聚集了一批雅文化愛好者,人文雅集常常舉辦,通常從下午開始,大家分幾撥離開,最后走的那批賓客我們時常開玩笑說“是吃過早餐離開的嗎”,言下之意,大家喜歡聚在這兒,各種精神上追求雅致、愛好相近的朋友們能在這兒找到更多小伙伴。
馀光堂有三位主人,神仙眷侶炎龍、海燕,和他們的好朋友單雁川。女主人喜歡穿著自己設計的傳統華服,我每一次見到她都是精致的妝容,她很會講究傳統服飾的搭配;男主人每次也都穿著雅致的傳統服飾,常常一兩顆精致的扣子就提升了整件衣服的氣場。
出身書香世家的單雁川先生,爺爺單士元是國學文博領域的大方之家,17歲弱冠之齡即入選進故宮從事各種類型的研究保護工作,建國后更擔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直至病逝,是故宮建院的最后一位見證人。文化世家的吳炎龍先生喜歡收藏,資深傳統領域玩家,夫人海燕是傳統服飾設計師,精通花道。炎龍表示:“這里常以琴酒茶花香諸道誠意待友,力圖以馀光堂式的日常生活,復國人之傳統,求失傳之道德,追往圣之絕學。這也是他們決定要開設馀光堂的真正目的。”
馀光堂,馀通“余”,《說文解字》里指吃剩的飯,余光即不用正視的眼神去看。這個名字暗喻在認同主流文化的同時,也要看到大量被忘記、遺失的寶貴傳統、文物與民居。尤其在現代化的城市改造過程中,一間間古屋的倒塌,令人心痛不已;古人精致優雅的生活情致被摧毀,更是令人扼腕長嘆;這都是馀光堂致力于修復與傳承的。
古建筑里的老家具
馀光堂里陳列了不少古建筑里的老物件,尤其是家具、賞石,主人們把這兒當成是一個會客廳,接待四面八方的朋友,舉辦各種推廣傳統文化、中西方藝術與生活的活動。讓大家從了解古建筑中家具的內涵開始,為大家熟悉古建筑修復打開一扇門。主人希望在這樣一個空間里讓大家舒適自在,覺得沒有什么特殊的文化符號,但是又讓人感覺得到傳統文化無處不在。
整個空間的大中堂通過一個條案分隔成兩套中堂,四周有八仙桌、各種老式椅子、柜子、太湖石等,墻上掛的都是老的建筑構建和畫,整體上以明清家具居多。
每一個家具里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物質與舒適度倒在其次,這也與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相符,所以主人的廳堂布局和家具擺放都跟此有關。“比如中國古人坐椅子講究正襟危坐,說的是人要挺拔,有的椅子不適合靠,也不適合倚,倚是有扶手,沒有扶手的叫凳,但在廳堂里必須要正襟危坐。”
主人特地給我們介紹了面條柜(明代經典的純粹儲物用的柜子,上窄下寬),“如果是新的柜子,軸打磨得很光滑,柜門打開,自然松手,它是會自動關回去的,從正面和側面看它都是等腰梯形,這個緣由就是古代的手工匠人在收邊的時候往里面湊幾毫米,通過這幾毫米產生的偏軸力來自動關合。”而現在的家具根本做不到這一點,除非靠彈簧,其實中國的家具工業設計在世界書寫史上都是早別的國家幾百年的。
都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看到炎龍收藏的一對山西窗花板,我們更領會了這句話的內涵。古代的大戶人家常常把匠人請到家里做工,有些匠人甚至是幾代都在一個大戶人家里做。這塊窗花板上雕刻著主人對整個家族的寄望,上刻一個果盤是用隨行的木墩托著,是文人取天地的自然性,盤里有瓜果梨桃,叫福壽三多,有南瓜、桃子、石榴、佛手,是福祿壽。居然還有菠蘿,山西在當時怎么會有熱帶的水果呢?引人遐想,主人肯定是通商帶回來的,說明山西人匯通天下。圖案中還有香爐,說明他們家信佛;有帆,說明他們家有家廟;仔細看還有龍和鳳,說明主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畫面既具象又抽象,甚是美妙。小小的兩塊窗花板,不僅融合了主人所有的意愿,也傳達了當時的文化和家風。有些大戶人家甚至會把發家史雕刻在自己的床上。管中窺豹,只見一斑,這里任何一個小家具都能分享好多的故事。
主人告訴我們,他們在講收藏理念時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使用者的思想,不是一味求財。也希望大家如若收藏家具,不要僅注重收藏材質,更應該的是收藏文化。許多來馀光堂的朋友,第一次來都是滿肚子疑問,但當第二次、第三次光顧時,都會帶著問題來討論,說明回家無論是跟別人探討,還是看書,還是自己思考,都做功課去了,這讓主人特別欣慰。
除了古家具,馀光堂里其實琴棋書畫詩酒茶花樣樣不缺,這里還經常舉辦小型畫展和雅集,我們甚至還在當天欣賞到了幾幅殊勝的唐卡。
堂室內外的雅集
松樹一株,女蘿攀附,枝葉扶疏,亭亭如蓋。松下有竹數竿,折旋向背,蒼翠搖曳。樹下有一人撫琴,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道具除琴案外,僅一幾,幾上置薰爐。主人公對面,設小巧玲瓏山石一塊,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聽者三人,承載三種不同神態。這是宋徽宗趙佶所繪的《聽琴圖》。
在馀光堂一次的雅集中,這幅《聽琴圖》成了主角。馀光堂主人邀集了花道、茶道、賞石、服飾、香道、古琴、古玩、古代家具等各個領域的老師,匯聚一堂,以各自的專業,講述對《聽琴圖》的各自理解。“比如研究古代家具的老師,從琴案、幾的形制,分析和判斷使用者的身份、人物背景?;ǖ览蠋煆墓哦χ胁寤ǖ娘L格,來判斷當時聽琴的場面是何種氣氛與情調……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后,再一起討論研究。” 在雅集上,朱海燕專門找了化妝師來,她自己充當服裝師——平時她自己設計傳統華服,經常為朋友們設計制作中式服裝——讓來參加雅集的朋友們換上中式華服,妝容整齊,再坐下來靜靜聆聽老師們的講解。
正如古人沐浴焚香后,才能開始彈琴一樣,換好衣裳,化好妝,再坐下來,感覺就完全不同。儀式感刺激了人的感官,衣香鬢影里,人對穿越時空的畫作內容會產生更多聯想,在玩兒的過程里意識到這不止是“玩兒”。賞《聽琴圖》這樣的雅集,馀光堂幾乎一周就會舉行一次。
馀光堂目前活動空間不止一個,位于京西玉淵潭公園附近的空間,是他們的主營陣地,幾個朋友的人文空間也是馀光堂伙伴們愛去的地方,比如一家傳統宣紙的制作坊,炎龍為整個空間打造了傳統的布局。“今年,我們還計劃模擬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營建一個人文空間體驗館,讓更多的現代人能夠體驗一種已經逝去的氛圍。”最近,炎龍、海燕甚至開始把自己家的別墅做一個戶外的延展,做一個不一樣的生活人文空間。
其實馀光堂所致力的古建筑修復,也是一種文化保護。由于痛心于許多頗具歷史意義的文化民宅就在城市建設和開發中被推掉了,這兩位主人就幫助那些要收藏老宅子的藏家,努力搶救全國各地比較好的老宅子,重選新址使其恢復。修復的過程中要把所有的東西都從原地移走再建,這期間可能會發現原物件不夠了,比如梁不夠了或者磚不夠了,就會根據那個地方建筑的特點修復還原,甚至需要動用兩三個老宅的原材料才能恢復成一個新宅,然后再結合現代生態住宅的理念,重新實現其使用功能。
這些老宅子也可謂是大個的古董,正如很多人會去收藏瓷器和玉器,但從收藏的角度來說,其實最大的收藏物件是老宅子。住在里面,哪怕待在里面,你就能品味到古人居住生活的意趣,品味現代建筑遠遠比不上的建筑創造力,你很難不愛上傳統文化。但是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發現這些老宅子,這正是馀光堂主人所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