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豬肉零售商豈是通脹的替罪羊

只要我們不被CPI數據迷惑,就會看到,食品價格上漲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房價、醫療價格以及各類資產品價格的瘋狂上漲。

■經世濟民

 

    8月份CPI創十一年來新高。這兩個月我國CPI數據躥升得如此之高,引起普通消費者更大的驚恐??只胖?,是對貧富差距的反思,因為凱恩斯等一干名流都說過,通貨膨脹是一種掠奪手段。
    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等部門雖然不承認已經發生通脹,認為是結構性的食品價格上漲,但在實際行動上,決策部門如臨大敵,又是小幅快步加息,又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又是打擊房地產開發商囤地捂盤,各地政府也不甘落后,他們雖然對于房價無能為力,卻紛紛以公布食品成本的方式,表示自己重視民生。
    8月以來,繼陜西省漢中市物價局公布面皮經營成本后,西安市物價局公布了泡饃、油潑面、米面涼皮等小吃的成本價,國家發改委也曝光了包括香干子、火鍋底料等在內的6起“亂漲價典型案例”。
    這種通貨膨脹抑制手段發揮到極致,結果必定是政府全盤接管所有充分競爭領域的“軟柿子”企業的定價權,而放任行政壟斷行業以及房地產等特殊壟斷行業的價格。因為這一手段的預設前提就是,此次通脹源起于食品價格上漲,而食品價格上漲除部分成本、飼料等因素之外,主要是因為商人無良,“亂漲價”。所謂亂漲價根本就是個不通的概念,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如果沒有購買者,商人哪敢亂漲價!
    如此整飭一番之后,市場大起混亂。這從一個議題就可以看得出來,人們熱衷于討論是農民還是豬肉零售商從豬肉價格上漲中得利,這些銷售商是否有不當暴利。而發改委也一反常態,出面認真澄清,是農民而不是零售商獲得了更多的收益——一頭200市斤重的生豬出肉150市斤,按每市斤上漲5.54元計算,零售商可以增收831元,扣除生豬購價每市斤提高3.02元支付的604元后,中間環節毛利增加額為227元。一頭豬漲價831元中,農民獲益604元,占73%;中間商從漲價中增加毛利227元,占27%——一個貨幣問題居然演變成對商業的聲討,對通脹的反思走火入魔到這個程度,實在讓人無話可說。接下來,我們是否應該狠批所有投機倒把的商人了呢?
    只要我們不被CPI數據迷惑,就會看到,食品價格上漲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房價、醫療價格以及各類資產品價格的瘋狂上漲。
    先說食品,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只要政府不像以往那樣,由政府企業壟斷流通環節,或者像家電企業一樣被國美、蘇寧等渠道商壟斷,農民就會在眾多零售商之間按照價高者得的樸素經濟邏輯使自己收益最大化,這點不勞任何人操心。農業問題真正的風險在于,農業作為弱勢行業極易受到各種天災、動植物疫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農產品產出率低、價格低、風險大,因此各國通行的做法是對農業實行保障和補貼。越是發達國家補貼越高,美國一年補貼額在200億美元以上,歐洲在700億歐元以上,同時政府采取保險、再保險、低息貸款、及時提供各類農產品交易信息等各種措施,以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此次豬肉漲價原因極多,而政府未能提供信息服務、農業融資渠道不暢通、對于大規模爆發的疫病未能提供免疫、保障等保障機制,才是真正的問題。
    放著這些有助于農業長遠發展大計的問題不討論,卻為豬肉零售商比以前多賺了兩百塊錢、從早操勞到晚的米面涼皮小販一碗面皮比以往多賺一塊錢大動干戈,既無助于減輕通脹的嚴重性,還放過了真正的罪魁。說得嚴重一些,還是對商業文化的敗壞,使如墮五里霧中的普通消費者,為發改委在充分競爭領域的價格管制與捏軟柿子的行為拍手叫好,而對行政壟斷等真正的通脹威脅視而不見。
    從資產品價格的瘋漲來看,這輪通脹很明顯是貨幣泛濫導致購買力下降,在巨大的恐慌之下,就是囊中羞澀的小職員也不得不深入風險難料的股市以求一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5%固然是大事,但房地產價格兩年上漲了40%以上導致貨幣購買力急劇下降這一事實,卻被輕輕放過。在資本時代,只有那些掌握資產定價權的人才能從通脹中獲利,比如那些能給土地定價的人,能給商品房定價的人,能獲得低價貸款購買幾十套房子的人,能玩概念使上市公司股價上天入地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得利者。
    我們現在有這樣的上市公司,幾天內就以虛無縹渺的注入資產概念,在股市獲取了上千億元的資金。不要再糊涂地批判那些中小商人了,他們大多數人從早操勞到晚僅能養家,與農民、城鎮普通職工一樣,是通脹最深重的受害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