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做起“首席飼養官”,蒙牛牧場主大學成“取經圣地”
“我在內蒙古大學上的本科,學經濟的,畢業之后在東北干了六七年液態奶和低溫奶的銷售,但那個時候沒想到今天會來養牛,有人說是歪打正著。也沒錯,但我覺得更是一種職業選擇,不是沒猶豫過,但我相信奶業發展這么快少不了養牛人,尤其是首席飼養官這種管理人才。從西部牧業、現代牧業再到剛登陸港股的圣牧高科在股市上備受追捧,就能看出來養牛這個上游產業鏈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包括首席飼養官在內的養牛人會更吃香。”來自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的首席飼養官劉曉江坦言,剛入行的他在很多事情上都堅持“問、聽、學”三原則,無論是現在的蒙牛牧場主大學還是之前蒙牛組織的其他交流活動都是他取經的圣地。
繼蒙牛牧場主大學高級研修班結束之后,7月16日,在呼和浩特舉辦的蒙牛牧場主大學國際技術交流論壇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多位具備一線經驗的教授,丹麥農業知識中心的專家,分享發達國家的“養牛心經”。來華三個月左右的丹麥第十代養牛人約翰走訪十多個牧場,在養殖技術、設備維護和養牛理念等方面與國內牧場主特別是首席飼養官進行了深度交流。中國奶業協會、現代奶牛產業體系和中國奶業信息中心等多位領導也到場為學員“打氣助威”。
首席飼養官漸成主流
“目前國內牧場主是 ‘三分天下’的格局,一類是散養戶出身的牧場主,資歷老、實戰經驗多,就是大家眼里傳統的牧場主,牧場基本都是自有的,比如劉大偉;還有一類是畢業于大專院校畜牧等相關專業的高材生,學歷高、理論多,可以稱之為高學歷的牧場主;最后一類就是半路出家的,但之前在相關領域里工作過,對奶業比較了解,比如劉曉江,懂管理、善經營。”來自齊齊哈爾甘南縣的牧場主陳海彬談吐流利、中等個頭、不茍言笑。同樣是半路出家的他表示,隨著奶牛養殖業不斷規?;?,類似于職業經理人的首席飼養官會越來越多,甚至可能超越傳統的牧場主成為中國奶牛養殖的頂梁柱。
筆者在蒙牛牧場主大學國際技術交流論壇上發現,像劉曉江和陳海彬這樣跨界來做首席飼養官的人并不是“個例”,比如圣牧高科旗下牧場的首席飼養官王瑞曾是蒙牛奶源事業部的技術員。
“事實也證明規?;B殖,與小區、散養相比,在裝備、技術、管理、產能、效益上都明顯具有優勢,2013年最明顯,規?;B殖場的一頭奶牛能有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收入,在向現代奶業邁進的國內奶牛養殖業需要更高的人才去駕馭牧場。”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如上表示。
劉曉江告訴筆者,半道出家的首席飼養官由于想法不一樣,如果有足夠多的學習,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不會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
但由于入行時對奶牛養殖缺少實戰經驗,能否盡快把所需所缺的東西“搗騰明白”、“吃進肚里”是一道必過的坎,邁不去的熬不過一年半載,幾位跨界首席飼養官笑言,蒙牛牧場主大學也是“應運而生”之物??!
蒙牛牧場主大學引領行業變革
“養牛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有意思的行當,但也是一個充滿很多不確定因素的行當,我剛做首席飼養官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這個角色,對牧場做到百分百掌控,把奶牛養肥養壯,提高單產、保證質量。”劉曉江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還真得感謝老東家——蒙牛。
蒙牛牧場主大學雛形早已存在,比如牧場主交流群,劉曉江自稱借助這個平臺,向其他的牧場主求取了大量“養牛心經”,從給奶牛清糞、美甲、撓癢癢、配種繁育到防疫檢測,可謂是“事無巨細”。
“每天緊盯奶產量、干物質采食量、糞便和奶牛舒適度;每周檢測幾次牛奶成分、牛奶質量、飼料加工、飼料粒度、粗飼料質量和奶牛繁殖性能;每月要對奶牛體況進行評分、監測牛群健康、牛奶尿素氮、體細胞數量并核查飼料成本。”現在的劉曉江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2點入睡,已經習慣的他到點自然醒,不到點睡不著。
但即使“忙得前胸貼后背”,劉曉江也抽出時間來蒙牛牧場主大學聽上幾節課,陳海彬、王瑞、張學龍也一樣,他們每個人要學的東西并不同,但借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各取所需”。
“國外的大學里有奶牛專業,但國內高校在畜牧業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奶牛專業,這就使得我國在奶牛養殖人員儲備上出現缺口,而人才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就能培養出來的,我們需要一個專業用來培養包括首席飼養官在內的奶牛養殖人員,而蒙牛牧場主就是一個引領行業變革的先行者。”谷繼承認為,希望以蒙牛為代表的行業領軍者能夠勇擔重任,在擴大奶源基地建設的同時,與大專院校合作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