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蘭:食材永遠在召喚
為了一杯紅茶、一口奶酪、一匙蜂蜜,葉怡蘭拖著行李箱走遍全世界,她把世界地圖,變成了美味的食譜。
葉怡蘭,出生于臺南。大學專攻中文,目前是自由文字工作者。以及《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與電子報的創辦者與寫作者?,F為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時報周刊》“說食在的”專欄作者。
喝著葉怡蘭從斯里蘭卡尋回的紅茶,配上她從臺灣果農手中挑選出的楊桃干、杏鮑菇干和芭樂干,這次采訪過程很是愜意。兩人一邊抓取果干,一邊說話,采訪結束,食物也吃掉大半。果干口味并不甜膩,是她一直主張的“原味”。從臺灣出發,葉怡蘭走遍全世界三十幾個不同城市,只為了尋到心中的“好味”。旅行、工作,于一般人是生活的兩極,于她卻從未存在絕對的分界,共同構成了屬于她的好生活。
尋找紅茶的源頭
身為一名“紅茶控”,葉怡蘭去到世界各國時,總不忘找當地的紅茶和茶具。在東京游走時,她專程探訪了了紅茶專家高野健次開在神田町的紅茶店,也在遍布吉祥寺的各家紅茶店自由挖掘。在倫敦時,她因早午晚時間的不同而選擇喝不同風味的紅茶。她家中的茶具亦千姿百態:茶壺、茶杯、茶匙、量茶匙、濾茶勺,到奶盅、糖罐、茶托盤、茶壺墊……大都來自她旅行時的隨手采購。因為鐘愛紅茶,她還把自己的美食雜貨鋪命名為pekoe,一個標識紅茶等級的單詞。
去年,為了探尋紅茶的源頭,她和先生一起旅行了世界紅茶的重要產地——斯里蘭卡。下飛機后,他們就直奔科倫坡附近一個CTC的茶廠。“去那里是因為我對CTC這種制茶的技法很好奇,想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出來的。”葉怡蘭曾專門寫文介紹過紅茶的各種等級,CTC是英文Cruch Tearl Curl,是在茶葉萎凋后,利用特別的機器將葉片碾碎、撕裂,再卷曲,使之變成極小的顆粒狀。“方便在極短的時間內泡出濃厚的茶汁,所以常常用于沖泡奶茶或制造茶包使用。”
在斯里蘭卡的行程很趕,探訪完茶廠,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就在當地司機的帶路下,向中部的康提(Kandy)省進發??堤嵩枪糯a蘭的首都,歷史悠久。葉怡蘭感興趣的并非它的古都文化,而是它的制茶史,所以她選擇了一個普通游客壓根不會到的地方Lulas Cadara作為重要一站。
這場旅行很是辛苦。加上司機,這次旅程上路的一共三人,早上十點出發,一路狂奔。茶園人跡罕至,就連像司機這樣的當地人也從沒去過,一上路,才發現“情況不妙”,路程比想象中遠,路也不好走,而茶廠下午兩三點就下班了。他們原本的計劃全被打亂,只剩下“卯起來趕路”這一個目標。先生一直暈車,卻始終沒時間停下來休息。從種茶的山上下來已是傍晚,他們才驚覺一整天才只吃了一頓早飯。“好在我們身上都會帶些餅干,發現沒吃東西就拿出來吃了些干糧。司機在路邊買了一串香蕉啃。”三人邊吃邊往山下走。直到晚上8點,葉怡蘭和先生才回到住宿的小鎮。
葉怡蘭“拼著也要去山里”,完全是出于對斯里蘭卡紅茶之父James Tylor的仰慕。“斯里蘭卡原本是咖啡的重要產地,但1870年代起,咖啡樹遭受到毀滅性的病蟲害。是James Tylor——他是蘇格蘭人,在蘇格蘭皇家植物園找到一棵茶樹,把這棵茶樹的枝條帶到康提南方的深山Lulos Candarar,種下第一棵茶樹。
現在,這里已經不是紅茶的重要產地,但站在Lulos Candarar的茶園,葉怡蘭仿佛感受到100年前的茶葉香氣。“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里并沒有什么經濟價值。山上都是大石頭,很難開墾??墒沁@個地方充滿仙氣。在云霧和大石頭之間長著茶樹。到了那里,才了解到為什么當時在很多地方種茶都失敗,只有在這里他們找到符合斯里蘭卡土地的方法,培育出第一片茶園。”
烏巴茶的產地Uva也是葉怡蘭此行的重要一站。這個地區在主要產茶區的東部,他們從康提出發后,開了8個小時的車才到了那片茶園。“那里地勢陡峭,上午還是出太陽,下午瞬間就有會暴雨,空氣中帶著冰涼——那里是熱帶,但山上的空氣就是冰涼。不下雨的時候,風很干燥。去到那里,才會有感覺,在這樣極端的地方孕育出這樣的茶。比起來,茶區中部的坡度就比較和緩,茶味就比較柔和。”
并非一路都是“苦哈哈”的行程。身為很早就以“享樂”為職志的旅行美食生活家,葉怡蘭又怎會委屈自己。她與先生早早就訂好一家名叫Cylon Tea Rtrails的當地旅館,這個旅館位于Delmah茶區中。那所茶園中有四幢殖民時期的建筑,都是當時英國莊園主的別墅,葉怡蘭住在就其中一幢。“別墅很小,只有四個房間。我們住在主人房,有自己的花園,客廳和臥室,還有一個泳池。”她和先生每天就在別野的廊下吃個早午餐,看著花園中的各色植物,喝著附近的茶園新鮮出產的紅茶。“享受當時莊園主的生活。”葉怡蘭笑著說。
從歐洲到臺灣:家鄉的味道
2002年時,葉怡蘭開啟了一次她“盼望已久”的歐洲起司之旅。她口中的起司,就是cheese,我們通常翻譯做奶酪。歐洲的起司種類極其豐富,精細起來,可以有多達數百種的分類。她帶著一本法國起司圖鑒,一個人拎著行李箱就去了——那時先生尚有全職工作,還未加入她的食材旅行。
她游歷法國與意大利兩地,發現兩地“因著性情季候飲食習慣的不同,兩地看待起司、以至起司菜肴的風格也極是殊異。”
法國的起司種類繁多,甚至有“一村莊一起司”之稱。對待起司也非常講究,每一細節制法都推敲鉆研、一門門一層層延伸發展出來。“例如藍莓起司的釀造,精細程度甚至到隨陳年洞穴不同、形成風味也都可以一一細分的鉆牛角尖程度。”
當她結束法國的旅行,轉到意大利米蘭時,氣氛整個變得活潑起來。與法國那幾近鉆牛角尖程度的分門、分層演化講究不同,意大利的起司給她一種自在裕如、多元寬廣的輕松印象。當她走入意大利的傳統菜市、食品店、超級市場,忍不住在內心贊嘆,“真是是好多好多有趣好看的起司呢!”
“純白的、乳白的、淡黃的、乳黃的、深黃的、橙黃的、淺紅的、豆沙紅的、淺褐色的、深褐色的、灰褐色的煙熏烤色的、還有帶有藍斑的、綠紋的、褐點的……”她細數起來,“造型也是千奇百怪,像湯圓、像布丁、像南瓜、像烤蛋糕、像白糖麻糬、像紅豆年糕……。”她在各個起司鋪子上兜兜轉轉時,注意到除了起司之外,意大利的起司店還搭售多種醬料:蜂蜜、無花果醬、紅白葡萄酒醬、以及以洋蔥為基底添加其他蔬菜香料調味料的洋蔥醬。鋪內人員向她介紹說這是搭配起司食用的,“濃的醬料如紅酒醬搭配淡味起司、淡的醬料如白酒醬搭配濃味起司。”這次旅行,她發現好多新鮮事物,無疑給她上了一堂起司品嘗課。
后來,葉怡蘭再次來到歐洲尋找蜂蜜。當時,葉怡蘭旅行了很多國家,嘗到各色不同口味的花蜜,但漸漸卻不服氣起來,“我們臺灣也是百花盛開的地方,為什么卻只有龍眼蜜呢?”
回到臺灣后,葉怡蘭才發現原因,因為臺灣人偏愛龍眼蜜這種甜蜜的花蜜,使得蜂農漸漸只讓蜜蜂采集這種蜜。她尋遍臺灣的蜂農,拜托他們“采一些其它的蜜給我試試看”,于是,她嘗到了臺灣“在地”的柳丁花蜜,荔枝花蜜,文旦花蜜,以及桂花蜜……她把這些都加入了自己的美食雜貨鋪,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在蜂蜜的旅行中,她還嘗到了“野生蜂蜜”,“大部分去采蜂蜜都是家蜂,意大利蜂。臺灣本土的野生蜂,蜂農每年兩次把蜂箱放進山里,有些蜜蜂會覺得那邊不錯,就在那邊筑巢,把蜂蜜留在那邊。產量也很少。采什么會隨著季節,風味會比較強勁。”葉怡蘭說,“野蜂巢的結構跟家蜂不一樣,所以野蜂蜜的結構也比較不一樣,會更偏向流體,不太會結晶。”
葉怡蘭把找到的食材都放入自己的美食雜貨鋪,統一起名為pekoe。這個鋪子根植于她對食物的理念,也讓她的讀者能夠分享她書中的美味。更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穩定她的廚房供應。“我對食材比較挑剔,也是美食的研究者,這樣我就有了一個私人的鋪子,讓我挑選過的食材可以有穩定的供應。”這樣的處理正表達了她的旅行理念,旅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尋找食材,也是為了讓日常生活更加美味。
日常生活亦是旅行
記者:為什么這么執著于旅行?
葉怡蘭:對于旅行,我向來所持有的,是一種全全然然出乎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與態度;是一種期待,對既定視野與眼界的積極開拓和挑戰、一種對這世界上無數美好物事的旺盛熱情與好奇與冒險;以及,分分秒秒均不停求全求完美、但求每一剎那每一細節,都能徹底享樂徹底歡愉、一切盡其在我的強烈愿心。
記者:時常旅行在外,回到家里,面對日常生活,會不會突然覺得很失落?
葉怡蘭:旅行,是為了回家。我總是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為我的旅行下注腳。旅行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更開闊、更強壯、更飽滿、更充實、更美好。也因此,除了一年幾次能夠提起行囊出走旅行之外,其余時間,我總是努力地把每一日的尋常生活,也視作一種旅行;并時時刻刻自覺警醒,不要忘了,以旅行的態度,過生活。
記者:時常出門旅行,你又是旅館的專家,選擇住宿酒店的標準是什么?
葉怡蘭:我喜歡的旅館房間,風格定然必須簡約,不夸示造型、不造作創意,該長什么樣就什么樣,以自然的色彩為色彩;同時,懂得留空留白。但從房內動線到陳設家具擺置,該多不能多,該少定不能少。我常覺得,一家旅館的專業與用心程度到多少,光看浴室,便知道大半。大到浴室的位置、與臥房的相互關系,浴缸、淋浴間、洗臉臺、如廁處的方位,照明保暖排水排氣設備,小至一條毛巾一塊肥皂一枚掛勾一支牙刷一瓶潤膚乳怎么擺放,點滴皆是學問。也許不一定需要電視,也不一定需要一張可以伏案的桌,我真心想要渴望的,通常是一方可以備茶備酒備食物的吧臺。最后,也是我最最看重的,——至少一扇以上,看山看水看景、同時能讓天光盡情灑入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