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做城市化和東西方文明橋頭堡
不是任何一個擁有地利之便的城市都能做橋頭堡,最簡單的邏輯,你得讓兩邊的人都相信你。過去,通過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經濟自由化與法治化的橋頭堡,香港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發展。今天的香港仍然擁有相對內地的兩個絕對優勢:一是高密、低碳、拒絕擁堵的城市規劃與管理模式;二是教育自由。
過去,通過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經濟自由化與法治化的橋頭堡,香港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大陸對世界的經濟開放,二十世紀那種香港作為中國內地和西方世界之間、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之間獨一無二的經貿交流中轉站的好日子,永遠一去不復還。今天的香港應該靜下心來冷靜思考如何轉型,烏合之眾式的街頭民主帶不來香港的明日繁榮與自由,它可能導致的民主專制比君主立憲甚至君主專制都更可怕、更難馴服。請真正愛國愛家的人們一定要記住一個基本的政治學常識:民主的對應物不是專制,而是君主;專制的對應物是憲法政治,簡稱憲政或法治。與其沉緬于烏合之眾般簡單粗鄙難以馴服的街頭民主,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香港未來的轉型與出路。美好政治的建構常常也需像瑞士手表一樣精密,并非每個人街頭振臂一呼就萬事大吉。
香港的未來可以持續衰落,也可以更加美好,一切取決于我們今天的選擇。香港有兩個中國內地未來相當長時間都望塵莫及的絕對優勢,如果繼續發揮和發展這兩個絕對優勢,它會更加璀燦;如果認識不到這兩大優勢,或者毀于一些不起眼的細節,香港的未來會令人擔憂。
第一大優勢,是香港高密、低碳、拒絕擁堵的城市規劃與管理模式。它必將成為未來中國內地乃至世界城市發展的典范。中國內地正發生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浪潮,但朝野上下囿于陳舊落后的“低密度”、“區域均衡發展”和“就地城鎮化”理念,以及尾大不掉的政府賣地財政,一直走不到高效節能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正確道路上來。在節約土地、減少碳排、提高效率、增強人類交流和智慧生產、人本位戰勝車本位等一系列因素制約下,未來城市必然是向空中發展戰勝平面擴張、電梯戰勝汽車。香港正好提供了這方面的樣板。就像北京之于京津冀都市圈、上海之于長三角都市群,香港還是珠三角都市群事實上的核心城市。如果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法治與自由,低稅與開放,保持讓城市更優雅、更舒適、更環保的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與生活品味,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一些人認為信息技術的進步將會讓城市的優勢蕩然無存。一旦你可以在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鄉下學到知識并且實現交易,為什么還要忍受城市的擁堵和高房價呢?但是,一切正如《城市的勝利》作者愛德華•格萊澤所言:“短短幾十年的高科技是無法戰勝人類數百萬年的發展歷史的。在網絡空間里的交流將永遠無法與分享一頓美食、一個微笑或一個親吻相提并論。我們人類主要是通過其他人提供的聽覺、視覺和嗅覺線索來學習的。最為重要的交流的參與者仍然是人,電子檢索不能代替人成為某項智力活動的中心。相對于其他任何形式的交流,面對面的交流往往帶來更多的信任、慷慨與合作。最近一個世紀以來,權威人士一直在預測,新的通訊方式將使城市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但事實并非如此。信息技術的進步似乎是增加而非降低了面對面交流的重要性,這可以稱為杰文斯的互補定理。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認為,燃燒效率更高的蒸機并不會導致更少的煤炭消耗(而是煤炭消耗和經濟雙雙增長)。近期的研究還表明,位置靠近本行業發明活動的地緣中心的企業,生產效率往往要高得多。”
城市能給人提供一個怎樣的生活、交流和創造空間,將成為未來城市勝敗的關鍵。
香港第二大優勢是教育自由。用西方教育理念澆灌的香港科技大學,短短十年時間,在彈丸之地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內地想用同樣理念創辦的南方科技大學,從2007年籌辦至今九死一生,不倫不類學生寥寥。內地大學不僅從準入到辦學理念與內容存在極大的教育不自由、學問陳舊問題,而且濫發文憑。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說,中國高校濫發文憑的問題已很嚴重,治理迫在眉睫。他舉例說,比如目前無論是大專、大本、研究生,還是成人教育,幾乎畢業率為100%;另一方面,在倒臺的貪官污吏中,幾乎絕大部分都有名校的碩士博士頭銜。
教育自由不僅將使香港繼續扮演著東西方之間一個重要紐帶的作用,而且有可能使它成為整個中國的人才和智慧高地,在未來中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現在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已達50萬,相當于高考人數的5-6%,而且年增20%。加上未來總升學人數會逐步下降,估計不出十年,我們的教育市場會被外國大學占領三分之一。香港在其中能夠搶到什么樣的份額,殊為關鍵。人才將會成為未來城市成敗的關鍵要素。“如果沒有人力資本,城市是無法取得成功的。最好的城市擁有各種各樣的人才,它為白手起家并最終取得成功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在其他城市,如波士頓,重視教育的悠久傳統仍在不斷地給它帶來回報。在明尼阿波利斯和亞特蘭大,當地的大學也成為了城市經濟的依靠。”(《城市的勝利》)
教育自由為香港創造了得天獨厚的人才與智慧成長的外部條件,但要格外警惕這樣的優勢被毀于毫不起眼的細節當中!這樣的細節包括但不僅限于“粵語上課”、“舍堂文化”等狹隘的地緣優越感,泛濫成災的課堂之外泛政治化的街頭民主幻覺。在一些香港大學,常能看到“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抗議舉動,對政府、校方的無條件反對成了香港學生的“政治正確”。
這些因素,都在影響香港對于內地學生的吸引力。今年我的孩子高考,如果不是美國的大學伸出了橄欖枝,秋季他將進入香港讀建筑學。但在和一些家長的交流中,兩地之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齟齬已經成為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而據香港《大公報》2014年7月19日報道,和去年相比,香港八大院校錄取內地生總數并無太大波動,但高考狀元選擇來港升學人數減少,三甲亦不多見。其中,香港中文大學今年錄取內地各省市三甲生人數從去年的42人驟減為17人。
一葉知秋。東方之珠,美麗香港,且行且珍惜。